国内 国际 社会 文史 经济 滚动

长春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北方缺水城市治水兴水新路子

新华网 2019-12-13 15:20:01
A+ A-

  

  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系列报道之长春篇

历史上的长春,以松花江、饮马河、伊通河为代表的一江九河,构成了南源北流的水系格局,素有“北国春城”的美誉。但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高速推进,近半个世纪以来,长春饱受缺水困扰,人均水资源量仅有382立方米,不足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六分之一,一直被打着缺水的“标签”,被国家定位为严重缺水城市。然而正是这样一座水资源禀赋条件先天不足的城市,通过全面实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大力改善水生态环境,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北方缺水城市治水兴水之路,创造出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长春模式”。

长春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北方缺水城市治水兴水新路子

  一、审时度势,抢抓治水新机遇

水,是城市发展的一面镜子,也是衡量科学发展的一把尺子。2014年的长春市,新老水问题相互交织,水少、水脏、水患被视为长春的“城市之殇”,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发展,严重影响着城市品位和市民的生活品质。水,成为长春城市发展进程中必须迈过去的“一道坎”。如何突破水资源瓶颈,寻求经济高速增长与水生态环境改善的平衡发展,引起了市委市政府决策层的高度重视,也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面对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全市上下取得的共识是,民生为上,治水为要,治城必先治水,必须把水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必须抓住申办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的重要历史机遇。长春市于2014年5月,被国家列为全国第二批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为长春用改革的办法,大手笔谋划、大动作实施、大魄力重构城市水生态系统提供了难得的优势载体。

二、谋篇布局,描绘治水新蓝图

建成什么样的水生态文明城市?如何建设水生态文明城市?

这是试点工作面临的首要课题。为彰显长春地域特色和省会城市的战略地位,展现创建规划的高品位、功能定位的高水平、项目建设的高标准,长春市充分吸收全国其他试点实践探索取得的基本经验,充分考虑建设目标的可实现性,编制完成《长春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形成了未来一个时期内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明确了时间表、路线图。2015年1月9日、3月24日,水利部、省政府分别批复试点实施方案。至此,一个具有重大战略性发展思路的宏伟蓝图绘制完成。依据实施方案,试点范围为5个城区、5个开发区,以及新立城水库和石头口门水库水源地一级、二级保护区;总体目标是“内外兼修 五源水长流,刚柔并举 十区春常在”,建立水资源、水管理、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水文化六大体系;总体布局是“一轴引领、两带呼应、五源共济、十区协同”。

“一轴引领”,建设“伊通河”干流水生态绿廊,强化辐射带动功能。

“两带呼应”,打造以新立湖与北湖为核心的南北湿地群落,形成南北互动的生态联动整体发展态势。

“五源共济”,打造“五源(新立城水库、石头口门水库、引调水、再生水、地下水五大水源)协调”的供水安全保障网。

“十区协同”,五城区、五个开发区共同推动长春市水生态文明建设。

“水长流”、“春常在”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先决条件、终极目标。

  三、有序建设,取得试点新成效

目前,长春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六大体系”基本构建,“一轴引领、两带呼应、五源共济、十区协同”的总体布局基本形成。

试点期计划投资157.61亿元,实际完成投资215.43亿元,完成42项建设任务,其中包含8项重点示范工程。实施方案规定的20项考核指标全部完成,超额完成10项。

长春市通过试点建设,水环境质量全面提升,水生态健康程度得到极大恢复,水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围绕伊通河“主轴”,新增排水管网1273km,雨污分流比例显著提高,两岸吐口实现应截尽截,市区污水集中处理率提高至90.19%,中心城区河段水质持续向好,劣V类水质基本消除,实现了历史性转变,河道内生态用水得到改善,总面积约504公顷的景观园区基本建成,33km生态护岸、人行慢道、骑行道及栈桥全线贯通,形成了伊通河百里生态长廊,“治理一条河,改变一座城”的成效初步显现。以新立湖、南溪、北湖湿地为核心的南北呼应湿地群落,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东方白鹳、白头鹤等200余种鸟类提供繁衍栖息场所,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恢复。伊通河干流防洪标准达到200年一遇。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并不断优化。水文化的大力挖掘,促进了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试点为长春市建设生态一流的东北亚区域性中心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示范引领 积累治河新经验

长春市的经验可概括为“生态治河,引领和推动流域综合治理;以水为脉,建立和保育春城湿地网格”。

高位统筹,形成“五点”工作模式

2016年,将“积极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纳入市党代会工作报告,2015年~2017年连续三年列入市政府工作报告,作为中心工作来抓,以项目启动为难点,项目资金为焦点,示范工程为重点,关键进度为节点、创新探索为亮点,制定了“攻克难点、破解焦点、突出重点、把握节点、培育亮点”的“五点”工作思路,探索具有长春特色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模式。

一轴引领,建立了“全流域、全区域、全方位”的生态综合治理模式

以伊通河为核心轴,辐射各大支流水系治理,以及湖、泡、塘等独立水体,突破多年来主要在干流城区段做文章的局限。综合水质改善、防洪安全、景观提升、交通完善、产业植入,系统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治理,实现了源末共治、水岸同治,系统整治,形成了北方寒区城市河流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技术体系。

四位一体,建立“建、管、护、转”治理范式

建,以工程建设为重点,深化“工程生态化及景观化”理念。管,以落实河长制为抓手,创建长春版“五水共治”,即治污水、防洪水、抓节水、保供水、留雨水。护,以加强清洁生产护生态绿色发展,以健全涉水法规护综合治理成效。转,以治为主向“管治保”协同发力转变、由点线突破向多元提升转变、由被动督促向主动作为转变、由生态修复向功能跃升转变、由政府主导向全民共治转变。

生态优先,充分利用自然之力,修复河湖生态

开展了饮用水水源地生态封育和修复工作,形成了区域生态高地,有效提升了供水安全保障程度;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水系治理全过程,变“工程治河”为“生态治河”,充分发挥了城区水系“蓄、滞、调、控、净”的功能。

科技领先,大胆探索北方寒区城市水环境治理关键技术难题

引入先进的治理技术,建设了总设计容量达80万m³的9座地下全封闭式调蓄池,建设了永宁路人工湿地、雪绒花——四化桥氧化塘和兴华岛旁侧循环接触氧化工程,积极探索了城市初期雨水集蓄池、河水人工潜流湿地和氧化塘处理等关键技术,为北方寒区城市水环境治理积累了经验。

多措并举,统筹解决工程建设技术、融资、拆迁困难

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破解融资难题;实行EPC总承包模式,引进央企与本地企业战略合作;航拍实时监控,与政法机关建立日常沟通联系机制,解决了征拆难题。

水城共融,着力在水生态景观建设中融入城市文化底蕴

结合长春市汽车城、电影城、雕塑城等特色,以“三区五岛十园”为载体,将历史和地域文化融入沿河景观,最大程度保护历史遗迹,着力打造了让人看得见、摸得着、记得住的,有故事、有文化、有传承的水生态人文景观长廊,呈现长春200余年的城市发展历程,成为展示城市文化底蕴的功能场所。

长春市基本水情特殊,水生态环境容量有限。着眼于现实和未来的思考,为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双赢,大力建设水生态文明城市,全面提升水生态保障能力,既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战略任务,也是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更是一条根本解决长春市治水难题的必由之路。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