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 国际 社会 文史 经济 滚动

建设更高标准水生态文明城市 长沙做好“活水、安水、净水“文章

新华网 2019-12-12 12:40:01
A+ A-

  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系列报道之长沙篇

长沙是湖南省会城市,是长江经济带中心城市,总面积1.18万平方公里,辖6区1县2市,常住人口815万。长沙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多年平均降雨1508毫米,多年平均本地水资源量为96.19亿立方米。全市流域面积1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335条,母亲河湘江穿城而过,多年平均过境水量700亿立方米。全市有上型水库632座,万亩堤垸26个。

近年来,长沙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水生态建设工作,坚持把治水放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位置,将水生态建设融入城市转型创新发展中,走出了一条南方丘陵地区水生态建设的新路子。2017年成功创建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城市后,长沙持续加力,聚焦建设更高标准的水生态文明城市,各项水生态建设工作深入推进。

建设更高标准水生态文明城市 长沙做好“活水、安水、净水“文章

更新理念突出特色,做好“活水”文章

    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积极保护现有水体,努力拓展水域面积,按照给水腾地、给水让道、给水出路的治水理念,指导城乡规划、城市建设、水利工程建设等工作,擦亮长沙“山水洲城”的地方名片。

一是给水腾地。制定《长沙市规划区林地、绿地、湿地、水域生态资源保护办法》、《长沙市湿地保护条例》,修编《长沙市水资源保护规划》,专门增加城市规划区现有水域保护章节,加强水体保护的顶层设计。在寸土寸金的城区中心位置,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新建或扩建了梅溪湖、松雅湖、后湖等湖泊12个,新建山塘、池塘、人造水面等小微水体7259处,扩展水域面积近2000公顷,增加蓄水总量9000多万方。特别是梅溪湖国际新城、洋湖生态新城、岳麓山大学科技城等一大批滨水产业带和价值高地迅速伴水崛起,形成“水带地升值,地生金带水”的新模式,实现了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

二是给水让道。在河道整治和堤防提质改造过程中,采取堤防退让、缓坡防冲、河道拓展等方法,保留河流的自然蜿蜒性,给水留出了大面积行洪道。如浏阳河朝正垸改造,将混凝土堤防拆除建成生态缓坡堤防,退堤还滩面积20多公顷,建设市民河滩公园。浏阳河敢胜垸堤防后移20-80米,河道平均拓宽50米,解决了河道的卡口瓶颈,成为高铁会展新城片区市民近水、亲水的城市生态空间。

三是给水出路。立足河湖、水系实际,遵循自然规律,大力实施河湖连通、管网疏通、渠系打通等工程,使河相交、湖相通、水相连。近年来,先后完成了雷锋湖-龙王港-梅溪湖水系连通、圭塘河生态引水、大众垸水系连通等一批水系连通工程,保障了河湖库的通达性,增强了水体流动性。明确了全市22条重要河流的最小生态流量以及21座重要水库最小生态水位,积极实施浏阳河、捞刀河、沩水枯水期应急水量调度管理专项方案,按照“电调服从水调”的原则,对主要河流的水库、闸坝实行统一调度,确保浏阳河、捞刀河、沩水河干流不断流,确保沿河城乡水厂的取用水安全,为全市主要河湖的水质安全提供了生态流量保障。

建设更高标准水生态文明城市 长沙做好“活水、安水、净水“文章

夯实基础补齐短板,做好“安水”文章

    长沙始终将解决水安全问题作为治水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力开展防洪排涝、供水保障体系建设,提高防灾能力,保障用水安全。

一是抓好防洪安全。湘江长沙城区段两岸防洪大堤按100-200年一遇标准完成建设83.1公里,城乡堤防完成达标建设251公里,基本建成了主城区防洪圈和排涝水系网。2019年长沙遭遇了超历史洪峰流量和超警时长仅次于98年的特大洪水袭击,湘江干流堤防没有发生大的险情,重点堤垸得到有效保护,城市生产生活秩序保持稳定。

二是抓好供水安全。近年来,全市建成14家城市供水厂,城市供水管网总长4000余公里,覆盖区域1000平方公里,城市供水能力达到260万立方米,城市供水水质合格率100%。启动农村自来水普及工程,建成44个农村规模水厂和120余处集中供水工程,279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5%。

三是抓好水质安全。全面推进河长制(湖长制),各级河长积极履职,以断面水质达标为导向,认真落实“一河一策”。河长制实施以来共投入近200亿元用于河湖综合治理,新建扩建城乡污水处理厂29座,新增污水处理规模80余万吨/天,新建或改造污水收集管网585公里,完成排口整治401个,360个河湖“四乱”问题完成整改销号,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入河排污口全部取缔,水功能区水质监测实现全覆盖。2018年长沙全市23个国、省控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由2015年的71.4%提高至95.7%,2019年1-10月达到100%。尤其浏阳河三角洲断面水质由劣Ⅴ类水质提升至Ⅲ类水质,提升了3个水质类别,《人民日报》、新华社对浏阳河治理均给予典型报道。

建设更高标准水生态文明城市 长沙做好“活水、安水、净水“文章

精细治理铁腕执法,做好“净水”文章

    长沙坚持问题导向,抓住关键环节,突破难点问题,千方百计让水洁净起来,全面改善人居水环境。

一是做水环境提升的“加法”。坚持保水从增绿抓起,完成湘江及主要支流水岸滩地绿化769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2万公顷,并对浏阳河、捞刀河等主要支流源头封山育林,提升了森林植被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能力,每年增加500万立方米涵养水源。

二是做水污染防治的“减法”。落实省政府“一号重点工程”,开展高污企业退出专项整治,先后否决涉水污染项目460个,退出各类污染隐患企业398家,从源头控制高污染高耗水项目进入。开展黑臭水体治理项目88个,全面消除建成区黑臭水体。同时,严格农药化肥使用管理,对全市32万公顷耕地进行了测土配方施肥和农药有效管控。主城区和水域周边实行禽畜禁养,全市共治理或退出畜禽养殖场5.6万余家,上型水库全部退出投肥养殖。全市 98个乡镇1165个行政村全部完成垃圾收集处置,基本实现了垃圾不下水、污水不入河的目标。

三是做水行政执法的“除法”。重点开展非法采砂、非法水上营运、侵占河湖水域岸线等执法,依法取缔湘江砂场140家,迁移无证趸船85艘,清理“僵尸船”332艘。特别是2018年以来,开展了“绿盾”河道采砂专项整治、河湖“清四乱”等12次联合执法行动,累计出动执法车船2.2万台次,办理涉水案件542起,罚款1842万元,刑事拘留55人,问责31人。全市水域实现砂石全面禁采,非法采砂实现动态清零,河湖“四乱”问题得到全面清查和遏制。

建设更高标准水生态文明城市 长沙做好“活水、安水、净水“文章

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做好“美水”文章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力解决老百姓身边的水问题,让美丽的水景融入到人民的美好生活中,留住长沙人的水利记忆与水文化乡愁。

一是在小微水体管护上下功夫。为保护“源头活水”,将河长制体系进一步延伸,按照让水“留下来、活起来、净起来、美起来”的思路,全面启动了小微水体综合治理。建立小微水体名录16.02万处,设立片区河长5462名,完成改厕2.12万座,山塘清淤2.8万亩,沟渠疏浚1.2万公里,新建扩建14座、提质改造17座乡镇污水厂,全市所有建制镇污水处理厂覆盖率达100%,农村人居水环境全面改善。《人民日报》对长沙小微水体管护治理工作给予重点报道、全国河长制湖长制工作简报专题刊登了长沙小微水体整治经验。

二是在滨水景观打造上下功夫。结合全市“一圈两场三道”建设,加快推进河道堤防景观提质改造,实施浏阳河、捞刀河、圭塘河等城市绿道建设,通过铺装、园路、小品、绿化等工程,建成滨水沿河步道120公里,让昔日的“龙须沟”变成“风景线”。以湘江为轴线,打造了各具特色的水景观廊道、水文化主题公园、洲岛景区等,建成国家级水利风景区5处、国家级湿地公园4处、市民亲水休闲场所200余处。

三是在亲水文化培育上下功夫。深入挖掘湖湘文化,加强白沙古井、东沙古井、春华渡槽等水文化保护和传承,引进了湘江欢乐城、铜官窑古镇等大型滨水文旅项目,打造了桐溪水乡、靖港水乡、乔口渔都等一批秀美水乡古镇,开发了巴溪洲、月亮岛等生态洲岛,举办了浏阳河、橘子洲等文化艺术节,让水为城市塑灵魂、添灵气、增活力。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