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 国际 社会 文史 经济 滚动

丹江口畔,因水结缘

新华网 2019-12-11 20:41:00
A+ A-

新华社武汉12月11日电(记者李伟)丹江口水库甘甜的汉江水,一路向北奔腾,给豫、冀、津、京等沿线受水区人民带去甘泉,也牵起一段段因水而结的缘。

  千里迢迢“扎根”库区

身体略显单薄的张伟斌,早早穿上了羽绒服,他对秦巴山区的冬天仍然不适应。张伟斌是福建人,千里迢迢,来湖北十堰从事污水治理工作,如今已有三年。

“进水一级B,出水保持在地表水三类标准,日处理可达6万吨。”在湖北泗河污水处理厂尾水水质净化工程工厂,张伟斌介绍说,这里对泗河流域下游污水处理厂出水进行“再处理”,是污水处理后进入丹江口水库的“守门员”。

张伟斌来自深港环保,这是一家承担污染治理设施建管运营为一体的高科技环保企业,通过采用“高密度沉淀+人工快渗”工艺,将泗河污水处理厂的尾水通过自流方式,导入人工快渗工程深度处理,经过二次净化,确保入库水质达到表水四类及以上标准。

在工厂的出水口处,记者看到,一池金鱼在水中游来游去,成为水质达标的一张活名片。

“很多城市,污水处理出水标准达到一级B就行,但在十堰不行,因为这里是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对入库水质的要求非常高。”张伟斌告诉记者,这也是自己从东南沿海到秦巴山区工作三年的原因。

在实时监测并上传环保部门的出水监测平台上,显示着进出水的多项指标数据,一旦有不达标数据出现,环保部门就会接到报警。“项目建成以来,警报至今没有响过。”张伟斌自信地说。

拍下数万张库区难忘瞬间

“每次出差到北京,坐下来品一杯茶,我就会想,沏茶之水应该来自丹江口库区。”湖北丹江口市的一名宣传干事陈华平感慨。

据北京市水务局监测数据显示,5年来,北京累计接收丹江口水库来水超过52亿立方米,“南水”已占北京主城区自来水供水量七成,全市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200万。

2004年以来,喜爱摄影的陈华平把镜头对准了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和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十几年来,拍摄照片数万张。2014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之际,他的十年观察《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这里开始》新闻作品也结集出版。

陈华平是一个率真的人,熟悉他的人都了解他的性格。“我出书不为名利,只想把南水北调大移民记录下来,为后世留下一点史料。”他说。

在陈华平的通讯录里,有许多来自河南、河北、天津和北京等地媒体同行的联系方式。许多北方同行要来丹江口库区采访,都会联系陈华平,让他帮忙推荐有意思的采访对象和故事。

最近这段时间,陈华平跟着当地媒体采访团一路向北,为受水区人民讲述库区的护水故事。在陈华平看来,见证并记录国家工程,是难得机遇。

  以水为媒,千里“结亲戚”

“我北京的朋友们都说我现在是一名地道郧阳人。”在湖北十堰市郧阳区挂职副区长的毛向春,来自北京市王府井地区建设管理办公室,今年年初以来,他离开北京,一头扎进了秦巴大山、丹江库区。

自2014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以来,北京市各区跟湖北省十堰市各县、市、区展开了一对一的对口协作,两地互派挂职干部147人,培训党政干部和技术人才6000余人次。

“北京来的干部给我们带来了不少新理念。”郧阳区对口协作办副主任曾甄告诉记者,毛向春利用多年从事商贸优势,推动郧阳农特产品来北京展销,这也是郧阳区农特产品第一次在北京“闪亮登场”。

杨溪铺镇青龙泉社区有一座崭新的幼儿园,设施齐全先进,令人印象深刻。郧阳区教育局副局长刘强坦言,如今,区里的教师每年都有半个月的时间,去北京的学校跟岗学习,这对孩子们来说,也许就多了改变命运的机会。

以水为媒,千里结缘。毛向春说,每次回到北京,他都就会跟身边朋友普及节约用水的理念,“因为我知道,库区人民为了这库清水,有多不容易。”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