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 国际 社会 文史 经济 滚动

凌尚前:39年初心不改守护边疆

新华网 2019-07-31 15:37:00
A+ A-

新华社南宁7月31日电 题:凌尚前:39年初心不改守护边疆

新华社记者农冠斌、曹祎铭

39年,14000多个日夜,磨破200多双鞋;11块界碑,每周巡逻2次,每次往返16公里……“老哨兵”凌尚前不忘初心,用坚守和奉献扎根边疆、守护边疆。

凌尚前是广西那坡县天池国防民兵哨所的一名普通哨兵,面容瘦黑,略显苍老。56年前,他出生在距离中越边境线不足1公里的小山村,“我生在这里,长在这里,对这里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感情。”

17岁那年,初中毕业的凌尚前积极参加乡里征兵,却未能如愿入伍。后来得知乡里招收国防民兵哨员,他又积极报名并通过考核,终于成为一名民兵。此后,凌尚前便用他的一双“铁脚板”,穿行在边境线的高山密林间,开始了守边护土的生涯。

记者日前跟随凌尚前走了一次例行巡逻线路。巡逻、擦拭界碑、瞭望勘察……这是凌尚前和其他哨员们每次巡逻时必不可少的环节。一路上凌尚前不苟言笑,认真观察路边的一草一木和每一处设施。“巡逻容不得半点马虎,国家的事都是大事,我们得认真对待。”凌尚前说。

夏日,暑气逼人,空气中不时泛起植物腐烂发酵的味道。记者在山林间行走不一会儿,浑身便被汗水浸透。这样的酷暑中,凌尚前和哨员们时而需要开山劈路,穿行中又偶尔会被树枝所伤,更需要提防不时出没的蛇虫,艰苦非常。

“这里的一草一木我都很熟悉,界碑和巡逻路早已融入了我的生命。”凌尚前说。

巡逻线路大都穿过密林深处,或在陡峭山脊。哨所原来没有巡逻路,不少线路是凌尚前和其他哨兵踩出来的。路上要过沟壑、爬陡坡、穿密林,脚下是一些碎碎尖尖的石块。尽管已经56岁,凌尚前走起山路来依旧身手矫健。“路不好走,差不多两个月鞋底就磨穿了。”

一次巡逻中,凌尚前左手被毒蛇咬伤,虽捡回一条命,但指关节落下终身残疾。还有一次冒雨巡逻,一名哨员不慎滑倒,凌尚前伸手去拉时也被带了下去,两个人向下滑落10多米,幸好被树卡住,而脚下就是几十米深的悬崖。

哨所位置偏远,这令周边村屯不少有意入哨的年轻人望而却步,同期入哨的同事在三五年内也陆续离开了。凌尚前记得,有一个小伙子,由父亲带到哨所,还没放下包袱,只是看了一下工作和居住环境,转身就走了;还有一个年轻人,在哨所睡了一个晚上,第二天便搭车离开,再没回来。

上世纪90年代,天池哨所水、电、路“三不通”。彼时,到广东打工的风潮兴起,哨所周边的村民纷纷外出打工。当时不少村民都通过打工获得了比较可观的劳动报酬,而在哨所则收入微薄。凌尚前那时正值壮年,不是没有动过离开的念头,但得知自己走后哨所会面临“人去楼空”的境遇时,他选择了留下来,“你不守边我不守边,边境谁来守?”

在哨所管辖的边防线上,有些小路是不法分子眼里的走私“黄金通道”。曾经,有人企图靠赠送钱物拉拢凌尚前,但均被严词拒绝:“要是图钱,我早就出去打工了,只要我还在这儿驻守一天,就休想让我给你们开后门!”

39年间,天池国防民兵哨所的哨员换了一茬又一茬,而凌尚前就像伫立在边境线上的一块界碑,始终默默守护着祖国的边境线。多年来,凌尚前上报相关信息2000多条,成功处置边情百余起,个人荣立二等功,所在哨所荣立集体一等功。

漫长边境线上,留下了凌尚前无数的脚印,也让他看到了自己的价值。“我会一直坚守在这里,一直干到走不动为止。”凌尚前盯着身前的界碑,瘦削的背影,坚毅挺拔。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