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 国际 社会 文史 经济 滚动

空中小站:见证边城麻柳“进出史”

央广网 2019-07-11 13:21:00
A+ A-

空中小站:见证边城麻柳“进出史”

  空中小站——麻柳站(刘涛 摄)

央广网麻柳7月11日消息(记者蒋琦 黄立新 刘涛 朱琛)出紫阳县,上包茂高速西行一小时下,沿溪行半个小时,就到麻柳镇。镇上还有两个麻柳地名,一个是麻柳村,出镇政府沿阳子沟进山,半个小时到山脚下的麻柳村部。抬眼望山,一座铁桥横跨两山,桥面离地三四十米,麻柳车站的站台就建在桥上。从桥下往上看,车站仿佛悬在空中,所以被大家亲切地称为“空中小站”。

空中小站:见证边城麻柳“进出史”

  背着背篓出行的麻柳人(蒋琦 摄)

麻柳自古就有“秦川锁钥”之称。早年间,人们背着背篓、挑着扁担,沿着古道从麻柳到30多公里外的四川万源去赶集、逛亲戚,路上四五个小时,一路靠腿。1978年,襄渝铁路的开通给山民们打开了进出麻柳的新通道。

从山下沿着弯弯绕的山路往上步行近十分钟,记者微微气喘地爬上了半山腰,一道铁丝编成的栅栏门截住了去路。这里是麻柳站的进站口,从进站口到候车室还要沿着一条100多米的铁轨步行一阵,所以安全防护容不得半点马虎,非乘车时间严禁他人进入站区。

空中小站:见证边城麻柳“进出史”

  铁栅栏门拦住了去路(谷雨 摄)

看门的大娘用钥匙拧开“铁将军”,记者走进了这座边城小站,近距离观察它。迎面走来的是“空中小站”的站长罗乐,他面庞白白净净,身材瘦高瘦高,透着一股子退伍军人的干练劲儿。“空中小站在全国也不多喽,别看我们这是小站,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罗乐笑着说。

空中小站:见证边城麻柳“进出史”

  麻柳车站的“迷你”候车室,仅有20个座位(朱琛 摄)

中午11点50分,在罗乐的指引下,记者走上小站简易的站台。从站台所在的桥上向下望去,山沟里林木葱茏,罕有人至,和站台上的欢声笑语形成鲜明对比。每天的11点52分,安康至达州的6065次列车准时在麻柳站停靠,村民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或背着空背篓,或装满山货,买张3块钱的车票,搭40分钟火车南下,到一山之隔的四川万源赶集、购物。也有很多年轻人背起行囊,乘坐6065到更远的达州转车,去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打工、追梦,到大山外闯出一片新天地。小站虽小,却承载着山里人走出大山的梦想。

空中小站:见证边城麻柳“进出史”

  站台上等车的旅客们(谷雨 摄)

“襄渝铁路开通后,麻柳和万源、达州、紫阳、安康乃至北京、上海都联系在了一起。人员流动频繁了,麻柳人的思想观念也发生着变化。”罗乐是四川人,在四川生活、工作了30多年,2017年8月,翻过大山来到陕西,担任起麻柳车站站长,成为又一名“川陕交流”的见证者、亲历者。在罗乐眼里,过去的麻柳人勤快,但脑袋不活,安于现状,吃苦受穷。走出大山的麻柳人接受了新思想,看到了新事物,纷纷外出打工,找到了赚钱的门路。“别看每天只有一趟仅仅停靠6分钟的绿皮车,可它对山里人出行具有非凡的意义。”每天看着来坐车的乡亲们,罗乐打心眼里高兴。

空中小站:见证边城麻柳“进出史”

  麻柳站站长罗乐(右一)与同事们在行车室(刘涛 摄)

不过,罗乐最近也有心事。麻柳站如今每天只有一趟列车停靠,上下旅客十几人,客源日渐稀少。罗乐说,这几年,高速公路建设地如火如荼,对铁路造成巨大冲击。很多人有了私家车,走高速更方便,火车不再是老百姓进出大山的唯一选择。麻柳人晚上要去万源吃个宵夜,完全可以开上车说走就走,半个多小时,准保能坐到夜市的桌上。

空中小站:见证边城麻柳“进出史”

  麻柳车站售票处即将与旅客告别(刘涛 摄)

11点58分,一声汽笛拉响,6065次列车从麻柳站缓缓驶出,站台上又重归寂静。这里没有高铁站的匆忙,却能享受“慢生活”的惬意;没有高铁站的宏伟,却能看到大山独有的风景。时代在发展,麻柳人出行的方式更多了。高铁时代、高速时代来临,边城麻柳,正在一步步融入时代的滚滚洪流。

临分别时,罗乐不经意间提起,两个多月后,这个襄渝铁路上的四等“空中小站”即将取消客运业务,小站的售票窗口即将关闭,售票员也面临转岗。停靠麻柳站的那唯一一趟6065次列车,将变身成为运送铁路职工的通勤车,旅客如需乘车,得上车补票。

那一刻,记者突然意识到,也许正在见证着这座“空中小站”的一个历史时刻。也许未来的某一天,“空中小站”也会完成它的使命,退出历史舞台,给它的旅客们留下一个精彩的背影。“空中小客站”,即将成为历史。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