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 国际 社会 文史 经济 滚动

中国丝绸博物馆举行“丝路岁月”特展:成立国际丝绸之路与跨文化交流研究中心

  

中国丝绸博物馆举行“丝路岁月”特展:成立国际丝绸之路与跨文化交流研究中心

展品(央广网发 傅炜如摄)

央广网杭州6月23日消息(记者傅炜如)2014年6月22日,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由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起始段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项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5年后的2019年6月21日,“丝路岁月:大时代下的小故事”在中国丝绸博物馆时装馆亮相。

记者了解到,本次展览由国家文物局、浙江省人民政府主办,来自上海博物馆、旅顺博物馆、敦煌研究院、甘肃省博物馆、“南海一号”考古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等13家国内重要博物馆、研究所、考古队都拿出了压箱底的宝贝,特别合作的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更是带着107件珍贵馆藏来到杭州。

中国丝绸博物馆举行“丝路岁月”特展:成立国际丝绸之路与跨文化交流研究中心

展品(央广网发 傅炜如摄)

据介绍,展览分为序章、草原丝绸之路、沙漠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四大板块,共14个单元,系统全面地展示丝路沿线人们的生活百态,以及由此所引出的中西文化交流。比如,“沙漠丝绸之路”部分,展览以悬泉置遗址、擂台张君墓、李贤墓、史君墓等出土的文物为主,分别反映汉晋至元明时期丝路沿线的“驿站啬夫”“河西将军”“楼兰贵族”“原州刺史”“沙州佛子”“粟特萨宝”“西州子钱家”等不同身份人群的服饰、文化、生活习惯、宗教信仰及葬俗。至于“海上丝绸之路”部分,策展团队以“市舶官女儿”为主题,通过南宋黄升墓出土的大量丝绸服饰来反映宋代高超的丝织技艺;以广东阳江南海一号沉船的出土文物来构建“南海船员”的船上生活,并由此带出海上对外贸易的盛况。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览还全景复原敦煌17号窟和西安史君墓出土的石棺床。敦煌17号窟,也就是著名的藏经洞。1900年,敦煌莫高窟下寺道士王圆箓在清理积沙时,无意中发现了藏经洞,并挖出了公元4至11世纪的佛教经卷、社会文书、刺绣、绢画、法器等文物4万余件。这一次,策展团队利用现代数字化技术将敦煌的“藏经洞”直接搬进了国丝馆。

在开幕式上,“国际丝绸之路与跨文化交流研究中心”和“国际丝绸学院”举行了揭牌仪式。为更好地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开幕式上还宣读了由国际丝路之绸研究联盟和中国博协丝绸之路沿线博物馆专委会联合发出的《传播和弘扬丝绸之路精神杭州倡议》,提出在每年6月22日的一周内,在丝路沿线遗产地和相关文博机构共同策划实施展览、演出、报告、知识竞赛等系列主题活动,在世界范围利用多种渠道进行广泛传播,推动丝绸之路沿途的跨文化对话。同时,构筑丝绸之路文化交流合作机制,大力开展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和展示项目,加大发掘丝路内涵、认知丝路作用、保护丝路遗产的力度。

为了提高丝绸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助推“文化浙江”建设和高水平大学建设,2019年4月,浙江理工大学与中国丝绸博物馆签约共建“国际丝绸学院”。2019年5月,中国丝绸博物馆设立“国际丝绸之路与跨文化交流研究中心”。

据悉,中国丝绸博物馆将在展期内推出一系列展览配套活动,如“丝路岁月”系列主题讲座、“丝路之旅”系列研学活动等。展览将持续至9月8日。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