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最响哨音验证“吹哨报到”硬实效

2019-04-19 17:03:00 中国青年网
A+ A-

  “吹哨报到”是个好模式。这几天,北京媒体正在关注亦庄开发区“企业吹哨、部门报到”的新实践。简单来说就是,企业遇到难题,只要吹响“服务哨”,相关部门“闻哨必动,有求必应,凡事必达,应办必办”。这是北京1号改革课题“街乡吹哨、部门报到”的“打造营商环境高地”升级版。

  “企业吹哨、部门报到”,必须为这样的响亮口号点赞,必须为这样的改革实践点赞!“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这既是坚定承诺,又是铁的要求。“企业吹哨、部门报到”模式,从历史渊源看,是对“马上就办”工作精神的发扬;从现实目标看,是对“坚持首善标准,全力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追求的努力;从问题导向看,是对打通优化营商环境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瓶颈的冲击。

  “营商环境好不好,要看群众和企业的感受”。“企业吹哨、部门报到”硬不硬,要靠典型案例来检验。眼下北京正闹得沸沸扬扬的,是民营企业家左安一产权证难产事件。这位左安一是个传奇人物,曾因冤假错案被判无期徒刑,几近家破人亡,后冤案昭雪无罪释放,获得国家赔偿,并且因冤案而丧失的项目权益也被恢复。左安一从蒙冤到昭雪再到权益恢复,曾被法学界和新闻媒体评价为体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典型案例,被解读为二十年来中国司法进步和营商环境改善的活化石。但是,他合法复权来的天圆祥泰大厦项目,却再次遇坎。左安一公开视频喊冤称,天圆祥泰大厦项目证照合法、手续齐全,但有关部门既不拿法律依据,也不出示行政文件,迟迟不办产权证,导致天圆公司业务瘫痪,已经损失了数十亿元,濒临破产。

  疑惑的是,左安一产权证难产,已经成为公众尤其是民营企业家群体关注的焦点事件。但时至今日,网上只有左安一单方声音,相关部门尚未公开回应,也看不到事件进展。在近年中央三令五申保护产权、保护民企权益的背景下,左安一的合法权益能否得到保护,这个民企公开喊冤的舆情如何落地,背后是千万双眼,它影响着千万企业家对自身合法权益能否得到保护的信念,也影响着对地方营商环境的评判。

  “吹哨报到”的改革新实践,应该体现在每一个案例。“企业吹哨、部门报到”的底气,是职权法定。“法无禁止即可为,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是否依法行政,一个重要标准就是行政机关是否超越职权以及是否放弃履行职权。法律法规赋予的职权,既是权力,更是义务和责任。依法应当由行政机关行使的职权,行政机关不能放弃。政府部门有明确的权力清单,只要“照单行事”,市场主体与权力之间,就能形成双赢的共生关系。

  中央对保护民营企业、优化营商环境的要求三令五申。“企业吹哨”必然是遇到了坎。“部门报到”提供帮助,应该毫不犹疑,理直气壮。关于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要求很明确,“领导干部同民营企业家打交道要守住底线、把好分寸,并不意味着领导干部可以对民营企业家的正当要求置若罔闻,对他们的合法权益不予保护,而是要积极主动为民营企业服务”,“特别是在民营企业遇到困难和问题情况下更要积极作为、靠前服务,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其题中要义,正是“吹哨报到”的内涵:“闻哨必动,有求必应,凡事必达,应办必办”。

  营商环境绝对不止和民营企业以及民营企业家有关。它就像一根扁担,一头担着城市发展,一头担着企业未来。甚至说,它一头担着人民福祉,一头担着企业生死。 “企业吹哨、部门报到”,可以说是打造一流营商环境高地的高招,是让企业感受实实在在变化的绝招。左安一吹响了企业“救命哨”。“不为不办找理由,只为办好想办法”。期待,最响的“哨音”能唤来最快的“报到”,用“凡事必达,应办必办”来验证营商环境改革的硬实效!(特约评论员 祁鹏)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