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飞地”惠及藏族群众

2019-04-09 11:06:00 新华网
A+ A-

新华社成都4月9日电(记者周相吉、康锦谦)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炉霍县斯木镇的河谷地带,整齐地分布着241个“飞地智能蔬菜大棚”。暮春时节,大棚里已经有蔬果可以采摘了,工人们在一排排大棚里忙碌着,他们中不少人在两年前还是过着游牧生活的贫困牧民。

“飞地”产业园是成都市锦江区对口援建炉霍县的项目,并引进山东寿光市一家蔬菜种植企业运营。成都市锦江区援藏办常务副主任夏勇介绍,甘孜州炉霍县现在有16个贫困村,大多数受地域位置和海拔高度影响,资源匮乏且分布不均、环境恶劣,村域内难以发展村集体产业和家庭特色经济,有些贫困村常年处在雪线以上,作物难以生长。

成都市锦江区委书记陈历章介绍,在炉霍县内资源条件好的地方集中建设蔬菜大棚,把红利返回给分布在各地的贫困村,实现成果共享。打造这种“飞地”产业园能够化解贫困地区资源禀赋不均的难题,现代化企业的管理模式也有助于藏族群众思想观念的转变。

“大家以前不相信打卡,怕机器把工资‘计掉’,现在又喜欢上了打卡,觉得省了不少事。”吉绒村藏族村民曾兴蓉笑着说,她过去是贫困户,家里的房子漏雨也没钱买瓦。如今她家两口子都在产业园上班,每年有7、8万元收入,在2018年实现了脱贫,也修好了房子。曾兴蓉说,最高兴的还是学到了技术,“我基本掌握了番茄种植技术,还想学更多。”

在藏族村民李静管理的大棚内,记者看到一颗颗珠圆玉润的小番茄已挂上枝头,散发出勃勃生机。李静告诉记者,除了每天一百元的固定收入外,大棚产量高还有额外的奖励,“我现在每天骑摩托来上班,就是为了多花时间把大棚照料好。”

管理“飞地”的园区企业负责人说,2018年“飞地”大棚在当地总支出达到1100万元,但公司还能盈利约60万元。“我们董事长曾经在这里当兵,也一直想解决高原缺乏新鲜蔬菜的问题。”他说,这种模式既实现自己的援藏情怀,公司还能小有盈利。而当地村民则不用外出务工,也能在家门口就业,还学到先进的种植技术。

成都天府大弘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晏旭是查尔瓦村的扶贫带头人,他不仅把“智慧农业物联网数据平台”带进了炉霍县,让“飞地”农特产品的生长环境和各种监测数据可追溯,还发展起特色高原菜籽油,以高于市场价的方式收购农牧民的菜籽。“既要因地制宜,也要做好商业模式。”晏旭说。

据了解,去年炉霍县88个贫困村每个都分得了2个及以上的大棚,总计从大棚中分红600余万元,并实现土地流转年增收115万元,转移劳动就业200余人,带动当地2389户9879名贫困人口增收,助力该县72个贫困村在2019年前完成“脱贫摘帽”。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