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六院近30台发动机助推嫦娥四号首圆“月背梦”

2019-01-03 16:41:00 央广网
A+ A-

央广网西安1月3日消息(记者刘涛 通讯员张美书)2019年1月3日10时26分,由航天科技集团六院研制交付全部动力的嫦娥四号探测器,经过遥远的42万公里天际旅行,终于成功登上月球背面,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个航天器,代表人类首次登陆探访月球背面。

49年前,阿姆斯特朗登陆月球的一小步,曾经攀上了当时人类太空飞行的最高峰。49年后,中国人民创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奔月传奇。

这也是航天六院研制的系列动力第五次为嫦娥卫星提供全部火箭发动机和空间推进系统。而强大精准的动力,成为嫦娥奔月最可靠的保障。火箭发动机专家、航天科技集团六院院长刘志让说“嫦娥飞天,是航天人把美丽的传说变成了现实,从某种程度来说,也是科技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正因为如此,我们极致追求质量,极致追求性能,把每一台火箭发动机、每一台动力产品都做成飞天登月的精品。”

在前四次飞天奔月的漫漫征程中,航天六院就已经研制提供了近200台各种性能、功能各异的火箭发动机。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并一直工作到2009年3月1日,才脱离轨道并且撞击到月球表面,“嫦娥一号”收集到的资料被用来建立非常精确和高解析的完整立体月面图;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号”点火升空,准确入轨,赴月球拍摄月球表面影象、获取极区表面数据,为嫦娥三号在月球软着陆做准备;2013年12月2日,长三乙运载火箭推举“嫦娥三号”探测器顺利进入奔月轨道,并在飞越38万公里的漫漫登月路之后,于12月14日登上月球,实现了中国航天器对地外天体的首次直接探测。2014年10月24日,长征三号丙改进二型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嫦娥五号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器,是中国探月工程第三阶段的月球探测器嫦娥五号发射前用于技术工程试验的一颗探路星,由服务舱和返回器两部分组成。此前4次每一次嫦娥飞天,航天六院的火箭发动机都立下了赫赫战功,表现完美。

这一次,航天六院第五度出击,助推嫦娥飞天,从2018年5月嫦娥四号中继星架起“鹊桥”,到2018年12月成功发射嫦娥四号探测器,两次发射,航天六院研制交付的70多台大小推力不等的火箭发动机,更让人刮目相看。从单台推力75吨主动力大发动机,到推力小到1公斤的空间推进发动机,个个身手不凡。有的力如千钧,助推嫦娥四号探测器脱离宇宙速度,向着遥远的奔月轨道飞去;有的身轻如燕,在接近月球表面时实施精准的悬停、制动,让嫦娥四号探测器在登上月球背面的每一步都将稳妥可靠,万无一失。

几十亿年来,我们只看到月球的一面,但对月球的背面却知之甚少。为了在月球背面着陆,2018年5月21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航天六院研制提供的火箭发动机,先期推举发射了一颗“鹊桥”数据中继卫星,进入地月拉格朗日L2点,距离地球45万公里,距月球约6.5万公里,它可同时向月球和地球后方提供数据中继通信服务,更重要的是,它将贴心为落在月球背面的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提供地月中继测控和数传服务。

刘志让说,嫦娥四号造访的月球南极-艾特肯盆地的冯·卡门陨坑,是太阳系内已知最大的撞击坑,对其进行勘测有助于解答与月球有关的一系列重要疑问,包括内部结构和热演化。与嫦娥三号相比,首次造访月球背面的嫦娥四号,不仅要克服通信障碍,而且要应对月球后方更加崎岖的地形,实现更难的精确控制。而所有这些,给动力系统提出了新的更加严苛要求。

然而,对于有着“液体动力国家队”美誉的航天六院来说,为这次嫦娥四号卫星发射提供全部动力,这些挑战与困难都没有难倒他们。2018年,该院承担了异常繁重的重大飞行发射任务,37次长征系列火箭的发射,取得次次成功的佳绩,创造了世界上宇航发射次数第一的骄人纪录。40年前,该院研制交付的火箭发动机只能满足3至5次发射需要;而如今该院研制团队就将研制与交付能力提升了将近10倍。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该院研制交付的大小火箭发动机及空间推进系统,开创了历史新高。

“嫦娥四号”卫星发射,作为2018年航天飞行发射的重中之重,成败与否,火箭与卫星动力的可靠精准,至关重要。面对每一台火箭发动机产品,六院科研人员用科学的方法,严谨的作风,通过面向组织,面向产品,面向流程的“三个面向”途径,对火箭发动机研制交付质量再把关;采取“再设计,再验证,再确认”手段,对火箭发动机性能再提升。而一以贯之的就是一个“严”字。如果把发动机比作“心脏”,一根根导管无疑就是输送“养分”的血管。能为嫦娥四号“服务”,所有的导管至少要通过“三检五审”,绝对是“优等生”。首先要经过清洗、酸洗、内窥镜“肠道”检查;内外焊缝除了进行内窥镜检查外,还要接受X光拍片“透视”探伤……。看似繁琐的检查工序,窥视到的仅是航天六院质量管理的“冰山一角”,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严”到极致的质量管理措施,才能使得助推嫦娥四号飞天登月的近50台火箭发动机,能够在任务执行中应对42万公里飞天登月过程中的“千变万化”。

作为我国研制的首台变推力发动机,曾经在5年前中国航天器的首次登月之旅――嫦娥三号探测器和玉兔号月球车登月过程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正是因为它的推力无级变化,才使得嫦娥三号探测器在跨越38万公里的漫漫旅程中飞得稳,落的准。为了满足嫦娥四号首次在月球背面探访的任务需要,六院变推力发动机研制团队围绕高性能与长寿命这两项指标展开了极致的追求。经过大量的优化计算与仿真分析,通过改变外表涂层的工艺技术等方法,不断提升变推力发动机的性能。“我们这样做,并不是为了严苛而严苛,而是任务需要这样做。必须让变推力发动机推力变得准变得稳,让这次人类首次月背之旅,变得得心应手”航天科技集团六院变推力火箭发动机副总设计师兰晓辉说。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