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届中国长春电影节 老中青三代长影人相聚“长影之夜”

2018-09-03 21:41:01 央广网
A+ A-

  

第十四届中国长春电影节 老中青三代长影人相聚“长影之夜”

  一批在长影工作过的老艺术家田华、陈学洁、王浙滨、宋晓英、朱德承、肖桂云、李前宽在“长影之夜”的舞台上分享自己和长影的故事。(央广网记者 刘源源 摄)

央广网长春9月3日消息(记者刘源源 何源)“悠悠岁月如白驹过隙,我们回来了。回到仍旧充满激情的长影,我们的家。”9月2日晚,“长影之夜”活动,长影电影《白毛女》中“喜儿”的扮演者、90岁高龄的著名表演艺术家田华一段深情独白,令现场观众动容。

  第十四届中国长春电影节将那些曾经以及正在长影工作,为长影发展作出贡献的老中青三代艺术家聚集一堂,大家共同回顾长影与新中国电影相伴73年的温暖与感动。晚会上出现了许多温馨的场面。

  

第十四届中国长春电影节 老中青三代长影人相聚“长影之夜”

  老艺术家田华观众,自己的第一部电影《白毛女》就是在长影拍摄的。(央广网记者 刘源源 摄)

一批在长影工作过的老艺术家田华、陈学洁、王浙滨、宋晓英、朱德承、肖桂云、李前宽等走上舞台,深情诉说自己在“梦开始的地方”长影的深深思念和感动。田华轻抚着她出演《白毛女》时的窗花,感慨万千,仿佛又回到了自己22岁的芳华。她深情的说:“ 1950年,我的第一部电影《白毛女》就是在这里拍摄的,我在《白毛女》中扮演‘喜儿‘。因此,我忘不了长影,是它带我走上了电影之路。我在这里先后拍了三部电影,每次回长影,都有一种回家的感觉。”

  

第十四届中国长春电影节 老中青三代长影人相聚“长影之夜”

  长影译制片厂资深配音演员胡连华、隋桂凤表演配乐朗诵《承自我心》。(央广网记者 刘源源 摄)

“长影之夜”分为“追溯”“传承”“创新”三大篇章。建厂73年来,长影人坚守电影主业创作,一大批为时代讴歌画像、为人民写意抒怀的优秀影片,像《白毛女》《上甘岭》《五朵金花》《冰山上的来客》《英雄儿女》《开国大典》等,成为凝聚民族精神、引领时代前进的精神动力。许多感人的情节和动人桥段,成为世人永不磨灭的记忆和珍藏。

活动现场,观众再次听到了《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草原晨曲》《牡丹之歌》等半个多世纪来传唱不衰的经典电影歌曲。

今年,长影译制片也走过了70年风雨历程。在“长影之夜”,长影译制片厂资深配音演员胡连华、隋桂凤表演了配乐朗诵《承自我心》,衷情诉说长译人对事业的执着、热爱和无悔心声。译制片厂的青年配音演员,还现场表演了《头号玩家》《荒野猎人》等近年上映的进口大片配音片断,再现了70年前由“新中国译制片之父”袁乃晨开创并沿用至今的“对口型”配音法,以此向那些为新中国译制片事业贡献卓著的前辈电影人致敬。在《伴随着你》的深情旋律中,大银幕上闪现出一部部由长影译制的经典外国影片海报,一张张熟悉而陌生的面孔,这些配音界前辈虽然已经离我们远去,但他们的工作方法、工作态度和精神,值得人们永远铭记。

  

第十四届中国长春电影节 老中青三代长影人相聚“长影之夜”

  走过了70年风雨历程的长影译制片群体。(央广网记者 刘源源 摄)

70年来,长影译制片厂相继译制了来自40多个国家10余个语种、风格各异的2400多部外国影视作品,培养了大量技艺精湛、戏路宽广的配音艺术家,为观众打开了一扇扇了解世界文化的窗口,也为我国译制片事业留下了宝贵财富。译制片厂从辉煌到低谷,再到重新崛起,背后是一代又一代译制片工作者艰苦的探索、不懈的努力。译制片人的坚守,也是一代代长影人坚守新中国电影事业的心路历程和真实写照。

作为新中国的第一个电影制片厂,长影开创了新中国电影的“七个第一”。第一部翻版片《普通一兵》,第一部木偶片《皇帝梦》,第一部科教片《预防鼠疫》,第一部动画片《瓮中捉鳖》,第一部短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蒋》,第一部长故事片《桥》,新中国第一部新闻记录片《民主东北》。进入新时代,长影的红色基因如何传承?长影导演张夷非、长影乐团第二小提琴首席李晓丽、长影青年编剧王乙涵,作为新一代长影人代表,现场分享了属于他们的长影家训。

  

第十四届中国长春电影节 老中青三代长影人相聚“长影之夜”

  电影创业主题歌曲原唱、长影乐团女高音歌唱家边桂荣一曲《英雄赞歌》送给所有奋斗着的长影人。(央广网记者 刘源源 摄)

长影乐团女高音歌唱家边桂荣一曲《英雄赞歌》送给所有奋斗着的长影人。在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戴玉强《怀念战友》的歌声中,人们共同怀念起长影那些离我们而去的袁牧之、尹升山、雷振邦等老一辈艺术家。戴玉强用一首《我的太阳》祝福长影的明天像太阳一般如日中天。在大合唱《我的祖国》歌声中,“长影之夜”绚丽谢幕。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