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高玄殿、景山寿皇殿等文物建筑得到修缮,历代帝王庙、孔庙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对社会开放,南中轴路、明城墙等遗址基本恢复历史风貌、建成遗址公园……近年来,北京积极探索可推广、可复制的核心区风貌保护和升级改造之路。
俯瞰故宫
“多点一城、老城重组”“推进实施老城重组”……从两年前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9次会议审议研究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到2016年相继公布的《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北京市“十三五”时期加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规划》,“老城”理念,逐渐进入中央和首都决策者的视野。
“从字面上讲,‘老’比‘旧’更有历史感。说‘老城’,是对城市历史积淀的尊重,是一种价值的认可和体现。”王凯说。
老城,不能再拆了!
曾几何时,伴随城市发展、人口聚集,在隆隆的推土机声里,北京老城区的胡同、故居一点点减少。
56岁的冯文魁几年前从石景山区的楼房搬回北京大栅栏街道培智胡同15号院,照顾年逾8旬的老母亲(2016年12月25日摄)
“本世纪初,我们这片本来听说要拆的。”北京市西城区达智桥胡同8号院,71岁的范连弟感慨,现在位于宣武门外的这片胡同已经被列为宣西北历史风貌保护区,不仅不拆,更要通过背街小巷整治提升恢复历史风貌。
达智桥胡同里,距8号院不远处的12号院,就是近代史上著名的“公车上书”发生地——杨椒山祠。
“这里原来住了100多户,只剩下16户没有腾退,计划今年全部腾退。”广安门内街道党委宣传部部长黄孔岩说,“当年城南会馆、故居很多。未来几年,这里将逐步恢复历史风貌。”
达智桥胡同的变化,只是一个缩影。
——为实现历史文化街区复兴,北京2015年全面启动南锣鼓巷地区福祥、蓑衣、雨儿、帽儿四条胡同的修缮整治工作,对居民实行腾退自愿申请制度。
——大栅栏今年年初落成的“北京坊”建筑集群格外引人注目。一主街,三广场,多胡同……集文物保护与新型业态开发于一体,“北京坊”成为以百年劝业场、谦祥益、交通银行旧址等8栋沿街集群建筑为中心的“中国式生活体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