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既包括技术创新,更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条件。湖南“动力谷”通过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解决产学研结合不紧密、科技资源碎片化问题。
湖北“光谷”形成了校内研发、校外孵化、园区加速、走向市场的‘四级跳’创新驱动体系。武汉东湖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程用文说,光谷发展初期,就将核心地段供给各所高校建科技园,现已步入收获期。
创新,核心是人才建设。赣州富尔特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是“稀金谷”中快速发展的企业代表,公司员工六分之一是技术研发人员。成立三年多,产品由日用电子和普通电机领域,拓展到汽车、无人机、大型风力发电、节能电机等领域,高端产品占比90%以上,利润每年递增约30%。
在河南“冷谷”,民权县相继成立了中科院制冷专业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研发基地,博士后流动工作站,聚集了一批顶尖制冷人才,已获得国家专利121项,国内第一辆太阳能冷藏车也在这里成功下线。
政策加码 前景可期
中部五“谷”一系列配套政策,打消了科研工作者对成果处置、收益分配的后顾之忧。由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骆清铭团队经过8年攻关研发的全脑“显微光学切片断层成像系统”,去年初在光谷成功投产。得益于政策支持,这项职务发明,在2013年以1000万元价格挂牌出让,收益70%归骆清铭团队。
“中国动力谷”同样出台了股权代持、股权激励、产权保护等政策,激发科技人员技术创新的积极性。
今年以来,五“谷”扶持政策再次加码。湖北“光谷”每年安排100亿元专项资金,支持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并设立“科技悬赏奖”,面向全球招标寻找项目研发人员和团队,单个项目最高可获2000万元支持。
9月14日,安徽省发布了支持中国声谷建设的专项政策,提出设立50亿元产业发展基金,并明确了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原始技术创新、产业集聚发展等十大举措。
“有了政策底气,我们近日将去美国、英国、日本等世界科技强国引智引技,加速形成领先全球的人工智能产业链。”负责运营管理“中国声谷”的安徽省信息产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总裁祁东风表示,“中国声谷”企业营业收入目标是,到2020年达到1000亿元。(参与采写:阳建、秦宏、宋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