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互联互通是受医院挂号的启发,我们知道,在医院,病人挂完号就直接到相应的科室看病,病人的信息在医生那里都一目了然,而我们负责电力设备运行的工人跟设备的关系就很像医生与病人的关系。”李兴敏称,“领导就真的让我们到医院去学习信息的互联互通,也学习医生对病人负责的态度,当时我们去了邹县人民医院,看了护士们的交接班过程中如何交接信息,学习了医院的责任划分和工作留痕可追溯。”
打造规范化管理的三个“角色”
李兴敏介绍运行规范化流程框图及标准模板。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佟明彪/摄
课题研究之初,李兴敏和他的团队就遇到了一项艰巨的任务,编撰运行规范化流程框图及标准模板,实现运行流程再造,这张“图”一画就是三年。“因为要保证这套系统的通用性,所以要涉及所有岗位,因此流程框图的绘制难度很高,我们就对公司的虽有工作流程规范进行全面梳理,从中发现不合理的地方进行完善。” 李兴敏称.
李兴敏和他的团队经过广泛的调研、探讨,反复模拟、讨论、修改、完善,重新对运行管理各流程和工作标准进行了梳理、优化、分解,以运行工作流程为纵坐标、以运行人员角色为横坐标,编撰了运行规范化流程框图及标准模板。以流程再造的形式明确了值班期间运行管理链条上各级值班人员的工作职责和工作标准。各工作流程采用“站牌式”索引,职工在各流程模板引领下,将运行人员当班所有工作进行固化,由原来的运行人员“找着干”变为现在的“领着干”,使各自的工作进程一目了然。解决了运行人员“干什么”的问题,消除工作盲区,使每名运行人员清楚什么时间、自己应该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做到运行管理的流程化、标准化和痕迹化。
“图”画好了,接下来的难题就是怎么实际运行起来。李兴敏和他的团队又着手开发起了运行规范化应用平台。根据各流程框图,李兴敏提出在运行规范化管理中结合具有唯一性的二维码技术、音影监控技术,通过“巡检过程自动导航”、“危险区域自动预警”、“监盘前事故预想”、“监盘质量自动评价”、“运行操作全过程声像监控”等技术手段,开发运行规范化管理应用平台,实现运行工作的信息化、规范化、智能化安全管控,有效地将安全生产由“人防”变为“技防”,解决运行人员“怎么干”和信息的互联互通问题。
用李兴敏的话说,这套系统扮演着三个角色。“天使的眼睛”, “运行操作全过程声像监控”就是一双眼睛,在工作的几个小时内,时刻监督着职工的工作流程,最终达到人人都能自我约束,工作不走样不打折的目标。
“影随的导师”, 流程框图及标准模板就是以为时刻在线的老师,假如职工在工作中真的出现工作不熟练,标准掌握不扎实的情况,可以通过手持终端查询一些问题,使工作能够安全无误的进行。
“绩效的天平”,质量自动评价技术在工人执行完流程框图上一个班的工作后,会对工作质量自动打分,避免了人为干预,公平高效。
“人生一世,无非是尽心。对自己尽心,对所爱的人尽心,对生活的这块土地尽心,既然尽心了,便无所谓成败荣辱;要甘于过平常的日子,但渴求每一细节的生动!”这是刚参加工作时李兴敏在工作日记第一页上摘抄的一段励志的话,这段话一直激励着他履好职、尽好责,不断朝着他眼中的“大国工匠”前行,“我们干工作,首先要知道自己的工作是干什么的、然后要知道自己的工作该怎么干,并且还要把自己的工作干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