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兵得先进,民兵工作也没落下。总人口少,外出务工人口多,民兵在岗比例不高,这是人武部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如何传承井冈山民兵能战斗的传统,考验着这个历史最悠久的人民武装部。“我们的目标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刘宗成说。
战斗力来源于创新编制。井冈山人武部组建了30人的专业保障队伍。路桥抢修、通讯保障这样的专业任务正是这支队伍的拿手好戏。900多人的基干民兵队伍有层次有梯队,成为井冈山人武部掌握的一支精干力量。
战斗力来源于创新训练。井冈山人武部的民兵训练讲求实效,与地方公安联合进行社会治安联训联演,又与水利、林业等部门一同开展防汛抗洪、防火灭火训练。由于队伍底子好,训练成效高,有一个连队被原总参评为“民兵通信样板连”。
练兵成效,全看用兵。2014年4月12日,井冈山索道一个轿厢在杜鹃山坠落,上千名前来赏花的游客滞留山上,救援疏散任务时间紧迫。接到命令20分钟内,120名装备齐整的民兵就到达事发地附近。民兵连长辜志斌领着队员用砍柴刀开路,遇坡挖台阶,遇沟架木桥,为5名受伤游客和其他滞留人员打通了生命通道。2015年,人武部被原南京军区表彰为“践行强军目标先进单位”。
铸桥——
不走的工作队,不垮的连心桥
“住进大陇镇时刻不忘共产党,搬出九华岭感谢亲人解放军。”大陇镇中村村民朱开文在新家的大门上贴上了这样一副对联。就在今年元旦前三天,他终于从7里外的九华岭搬了出来,告别住了几辈子的土坯房,住进了由井冈山市人武部出资援建的三层小楼。
“只要红军有盐吃,就得让老百姓的菜碗也是咸的。”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红军工作队与老百姓“有盐同咸,无盐同淡”的鱼水情如今依然被传颂与发扬。今年2月,井冈山市宣布率先脱贫“摘帽”,功劳簿上,人武部也写下了浓重一笔。
寨下村道路不通,村民出行困难。人武部协调资金160多万元,修通了村里与周边乡镇的公路,当年就有贫困户因此摘掉贫困帽。村民们高兴地把新修的钢筋水泥桥命名为“军民连心桥”。
黄坳乡洪石村贫困户李亚春说,人武部支持他开发了50亩油桃果园,还出资帮助他买化肥和农药,前年果园第一年挂果,收入就有3万元。
村里没产业怎么办?在人武部协调下江西中电仪能分布式能源有限公司在坳里乡建设光伏产业扶贫基地,实现入股贫困户年分红3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