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至1991年,崔崑连续获得三项国家发明奖。他还先后承担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近20项,研制成10种新型模具钢,6种列入国家推广计划,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5项,解决了许多生产难题。
与崔崑夫妇相识多年的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原副书记梅世炎说,按当时的价格计算,崔崑的研究取得直接经济效益累计超过了两亿元。
1997年,崔崑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严谨治学:“做人为学如炼钢般一丝不苟”
“我们想给崔老安排个秘书,帮他整理资料,可是他拒绝了。自学电脑、亲自整理书稿,连图都是他自己画的。”华中科技大学材料学院党委原书记郑恩焰介绍,2006年下半年,崔崑开始搜集资料着手写书,克服种种困难,于2012年完成《钢的成分、组织与性能》,1754页,200多万字,含图828个、表646个。该书责任编辑牛宇锋介绍,近年来我国钢铁工业快速发展,但某些高端特殊钢产品与国际先进水平尚有一定差距,业界急需一部全面反映特殊钢发展的书籍。崔崑完成了这一工作。
很难想象,一位81岁的老人,如何独自学习计算机软件、打字绘图,将一生的研究编辑成书。
在教学中,崔崑也以“实干”作为招收学生的最重要标准。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高校院系调整中,武大机械系并入华中工学院。1981年,崔崑领导的华中工学院金属材料与热处理专业成为全国高校该学科首批6个博士点之一。作为我国首批博士生导师,他共培养了24名博士、23名硕士。
学生不多,是因为崔崑要求严格。“我不想培养次品和废品。我招的学生,进门时学历有高有低,但个个都想干事、能干事。反之,那些只想混文凭的人,我不欢迎。”崔崑介绍,学生中有10多人已是博士生导师,在各自领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崔老师做人为学如炼钢般一丝不苟”,崔崑的首批研究生张同俊如今也是华中科技大学材料学院的教授,他对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印象深刻。“《钢的成分、组织与性能》书稿出来后,崔老师专门让我们两位弟子看看有没有毛病,我们将热力学方面数据重新算了一遍,几乎挑不出一点毛病!”他说。
更让华中科技大学的师生们感动的是,一件衬衣可以穿30年的崔崑,对家庭困难的学生却非常大方。2013年,他和夫人朱慧楠将全部积蓄420万元捐出,设立“勤奋励志助学金”,每年资助45名本科生,每人8000元。
“崔老多年来用行动生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师生树立了榜样。”崔崑的同事李德群院士如此评价。(本报记者 程远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