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财皆渴”:部分高校资助财政压力大、人手不足
记者了解到,985、211等高校经费相对充足,但部分地方院校资金紧张。云南民族大学贫困学生占总人数60%左右,学生处副处长杨黎雀说,虽然各级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学生资助,仍有些捉襟见肘。
人手不足是另一个困难。以中部一所高校为例,一周内要完成2000多名贫困新生提交的家庭材料的严格审核,但仅由1-2名工作人员负责。
帮扶升级:要精准还要温暖
“经济在发展,理念也在变。我们的资助帮扶不仅要发钱发物,还要精准、要温暖。”余文武一句话,道出不少高校学工部负责人、辅导员及贫困大学生们的心声。
——规范贫困证明,严把贫困识别“第一关”。受访的所有高校工作人员均建议对生源地民政部门加强引导及监督,让贫困证明的开具更严谨、更规范。
事实上,为了制约“盖个章就贫困”现象,云南、湖南等地一些高校制定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办法》,为贫困生家庭情况设置了从学校、到学院年级、再到班级的审核认定机制,并要求进行公示和动态管理。
——打通建档立卡贫困户数据与高校贫困生库数据。余文武等人建议,将建档立卡贫困户数据与高校贫困生库数据打通,“国家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认定数据对高校很有参考价值。精准资助,首先就是精准识别。”
陈幸华说,对于家庭确实比较困难的非建档立卡家庭,地方政府和行政部门也应进一步畅通贫困证明的办理渠道,“既不能随意开证明,也不能僵化地一刀切。”
——温暖帮扶,保护学生隐私及自尊。不少高校工作者强调,要特别注意避免贫困大学生产生被利用、被施舍的感受,更不能成为宣传道具。
“‘98’后大学新生今年入学了。这些孩子更有个性、自尊心特别强。这对我们的资助帮扶提出了新的要求。”余文武说,中南大学设立了贫困生勤工助学“雷锋岗”,在帮助他人的爱心岗位上,既可以贴补生活,又可以学会自强和感恩。(记者袁汝婷、白靖利、邵琨、柳王敏)
激发贫困民众“自我造血”能力
财政补助的意义在于通过财政的“输血”,激发贫困群众主动发展的愿望,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培养“自我造血”能力。仅仅是给补助,不能真正实现脱贫。
大学校长给贫困生写信,彰显教育之心
18岁的山东阳信陈词林村沈博瑞,考上了烟台大学,因为家境贫困,父亲生病瘫痪在床,母亲不得已辞去工作照料,家里彻底断了经济来源,沈博瑞动了放弃求学的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