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村大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基层党支部领导班子薄弱,组织涣散。1997年,时年46岁的陈宏运担任杜岗村党支部书记。“脱贫致富是责任。只有激发贫困群众自身动力,才能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 陈宏运表示,要把打基础、脱贫攻坚作为“头号工程”来抓,让群众早日摆脱贫困,共享发展。他的“第一板斧”就是下大决心续建陶林寺提灌站提质工程,斩除全村致贫的历史病根。从当年开始,村支部每年利用冬修水利的两个月时间,带领群众自带伙食,扛着锄头,拿着铁锨,挑着篮子,推着架子车,在不到一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干得热火朝天;用当地石磙做的夯子,由党员带头,每4个人一组,抬夯夯土,在号子和呐喊声中,冬天挥汗如雨,全村水利工地上最多时上了四五百人。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支部。脱贫攻坚工作没有书本答案、没有模仿样本,作为对农村情况最了解、最“接地气”的基层战斗堡垒,基层党组织就是脱贫攻坚工作的指挥者、组织者,党员也是最有影响、最有力的榜样。今年77岁的老党员谢宏友,当年身强力壮,担任村民组长,曾带着全家5口人齐上阵。
在上世纪80年代的《光山县行政区划图》上,杜岗村的形状就像一把摺扇,以村支部为圆心,通往全村17个村民组的线路恰似根根扇骨。
如今,俯瞰杜岗新模样:一座座崛起的新型社区成为“万绿丛中一点红”,500多套别墅式楼房整齐排列,格外亮丽;全村板栗树、杨树等绿叶茂盛,成片的秧田绿意盎然……
党建工作搞好了,党员思想武装好了,党员的先锋作用发挥好了,就像无数个标杆屹立在哪里,群众就有了学习的榜样和前进的参照;支部建设好了,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增强了,就像是有了一个强大有力的火车头,带动着各项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带动着全村群众动力十足地奔跑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
走进杜岗社区,让人耳目一新:110亩的北湖岸柳成行,45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休闲自在,文化活动中心万册藏书免费阅读;社区达到村小学、幼儿园、卫生室、警务室等“十有”建设标准。每天早晚六点,社区小广播定时播放时政新闻和健康歌曲一小时,让村民了解上级政策,给村民送上心灵鸡汤。
什么是政绩?什么是责任?习近平总书记一针见血地指出:“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
村啊,村!由农村到社区的质变何其难?杜岗村委会主任熊朝寿说,现在社区居住的村民达1800多人,占全村总人口的62%以上。仅此,杜岗村为之奋斗苦干了整整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