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世纪50年代提出“禁止开荒,保护牧场”、60年代号召“种树种草”、70年代开展“农林水综合治理”,到80年代实行“五荒到户”“谁种谁有”、90年代确定“植被建设是最大的基本建设”……鄂尔多斯市一届届党委政府从未停下生态建设的脚步。“乌审召精神”“穿沙精神”“库布其模式”……一代代治沙人、一个个企业,接力书写着防沙治沙的雄壮史诗。
绿之变——由盲目蛮干到科学治沙
由于传统方式治沙规模小,力量散,加上过度放牧、垦荒等行为,鄂尔多斯市生态恶化没有得到遏制。特别是1997年至1999年,当地连年干旱,草原难觅绿色,形势异常严峻。
2000年,鄂尔多斯市审时度势,提出“建设绿色大市”战略,全面推行禁牧、休牧、轮牧和以草定畜,开全国之先河。
“让人怎么活?”当年,杭锦旗锡尼补拉嘎查的牧民王尔定图非常窝火。妻子图娜拉回忆说:“白天有人管,就晚上放牧,可是草场里到处是沙,200来只羊总吃不饱,瘦得出栏时一只仅20多斤,产羔率不到一半。”
形势所迫,王尔定图第二年把草场分成两块,实行轮牧,并且种植玉米作饲料,试着变放牧为圈养。一两年下来,草竟然多了高了。如今,王尔定图家草场里长满了牧草,母羊产羔率近100%,羊出栏时都重30多斤。王尔定图已成为年收入六七十万元的牧场主。
对世代逐水草而牧的牧民来说,禁牧、圈养无疑是颠覆性的,如今却成了牧民的自觉行动。
科学治理是防治荒漠化的关键。多年来,鄂尔多斯市探索出了适地适树、乔灌草相结合和封育、飞播、人工造林并举,以路划区、分块治理、锁住四周、渗透腹地的一套成熟治沙方案。农林部门和企业、个人也研究出大批技术,大幅提高了植被成活率、种植效率,降低了治沙成本。
亿利集团治沙专家韩美飞举例说:“传统治沙方法得先打沙障再挖坑栽苗,人均日种约2亩,成活率不足30%。利用‘水气种植法’,以水枪冲孔,种植效率提高10倍,成活率近90%,每亩还节省近千元的打沙障成本。”
转移40多万名农牧民,整体退出区达到2万多平方公里;投入生态资金184亿元,推进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国家生态工程……从2000年起,特别是“十二五”以来,鄂尔多斯紧紧围绕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鄂尔多斯”的目标,持续加大生态建设力度,掀开了创造绿色奇迹的崭新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