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圆几百里的牧民和治沙企业纷纷来向老图请教,老图毫不隐瞒,把所掌握的技术全无保留地教给他们。近几年,当地牧民通过种肉苁蓉,每户纯收入增加4万元左右。
图布巴图和妻子陶生查干将羊群赶回家里(5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任军川摄
代代接力:给荒滩披上绿衣
梭梭迎风挺立,顽强地生长,与风沙搏击。在巴丹吉林沙漠,有一批像图布巴图一样的人,坚韧不拔,植树治沙,一代接一代,把绿色的梦想逐步变成现实。
“鸿雁高飞头雁领。”额济纳旗副旗长陈铁军说,“15年前,这里种梭梭的人没有几个。正是在治沙先进的带动下,参与种树的人越来越多。”
年逾古稀的苏和是阿拉善盟原政协主席,14年前,他申请提前退休,和老伴一起,到荒无人烟的额济纳旗黑城遗址边上,克服重重困难,用铁一般的毅力,种下9万多棵梭梭,治理沙漠3500余亩,植起一道长3公里、宽500米的绿色屏障,挡住了风沙对黑城遗址的侵袭。
50多岁的嘎布亚图,2005年起与妻子扎根寸草不生的额济纳荒漠戈壁,挖坑、定苗、浇水,种植梭梭、红柳2000多亩,带动附近20多户牧民植树上千亩,给荒滩披上了绿衣。
……
政府引导,社会助力,全民参与,誓让沙海变绿洲。
六七年前,额济纳旗首次举办生态建设表彰大会,给苏和、图布巴图等治沙先进颁发奖状,奖励2万元。“奖状重重的,两只手捧着,一直发抖。”老图说,政府还出资帮他打井、购置铁锹等用具,“种树是自己的事,政府的奖励激发了造林的干劲”。
牧民纷纷行动起来,组成一支植树造林的大军。“古日乃、拐子湖、马鬃山等偏远地区,几乎每个牧户都种了梭梭,全旗七成以上有草场的牧民参与了造林。”陈铁军说。
如今,大漠戈壁不再清寂,到了植树季节,隔三差五就有单位或家庭自发组团义务帮老图种树。全旗造林企业和造林大户达60多户,人工造林面积超过50万亩,额济纳的绿洲在绵绵不断地延展。
“愚公”圆梦:筑就绿色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