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创办“家庭党校”至今已整整16年,宁佩英完成了100余万字自学笔记和党课教案,上党课270余次,累计有12600余人次听课。
让基层党员的心与党中央靠得更近
渐渐的,宁佩英发现党员们对每次的讨论兴趣更高,有时争得面红耳赤:“怎么看待股份制?”“怎么看待企业职工下岗?”特别是前些年大连包工头韩行通入党,更是在党员中引起争议:“韩行通是包工头,是剥削阶级,共产党还能吸收这样的人入党?”……
“这是他们长期未参加理论学习、对党的创新理论和形势变化缺乏了解的结果。”一番思索后,宁佩英心里有了谱:大道理要讲,小道理也要讲;小道理讲明白,大道理自然就通了。就从身边的人和事讲起,从党员的困惑和牢骚讲起。小到为什么要缴纳党费、下岗再就业,大到“两会”精神、国际金融危机、物价房价上涨等,都是她讲课的内容。
党员们说,宁佩英的课接地气,她把大家现实中遇到的问题结合理论和政策一讲,大家不仅爱听,也听得懂了。“她的课上没有睡觉的。”慢慢地,党员们牢骚没了,那些以前说服不了的党员,也照着她的方法、观点去说服身边的人。“听了她的课,心里特别敞亮。”
随着听课人数增加,党员们提的问题越来越多,宁佩英感到理论知识不够用了。为此,她先后学习党史、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和六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等理论知识,还有《七个怎么看》《从怎么看到怎么办》《理论热点面对面》等宣讲教材。她查阅大量资料,资料上没有的就买书籍、订报刊,得知有领导或专家来大连讲课,多远也去听。
“罗曼·罗兰说过,信仰不是一种学问。信仰是一种行为,它只有被实践的时候才有意义。”“要当好领导,就要先把自己的手洗净,把自己的腰挺直。”“我们的‘一带一路’已经形成一个连接大陆、环绕大洋的‘朋友圈’”……这位八旬老人的课讲起来既通俗易懂,又与时俱进。
“让最基层的群众及时听到、真正听懂、真心愿意听党和政府的声音,是每一名党员的责任!”宁佩英说。
身患重病仍拄拐坚持党的理论传播
“家庭党校”影响增大,使得宁佩英知名度高了,社区党总支邀请她给党员讲党课的次数也逐步增多。
2007年,因双侧股骨头坏死的手术没有达到理想效果,宁佩英不得不卧床休息。一天,下着大雨,地又湿又滑,社区党员都觉得手术不久的宁佩英不能来了,可谁也没料到:头上身上沾满雨水的宁佩英,一瘸一拐地艰难推开社区会议室的门,一步一喘地走上讲台。
“那堂课我是含泪听完的,”老党员杨伟动情地说,“那是她最让我们感动的一堂党课。”
2008年,宁佩英搬家了,坐车回原社区要花一个多小时,可她仍风雨无阻坚持回来讲课,从不因为个人原因缺一节课。
为了把党课讲好,她每天读报刊、记笔记,一坐就是几个小时,熬夜写教案更是家常便饭。尽管医生一再告诫她“要多休息,可她却依然日复一日地拄着拐杖出现在讲台上。
在她的带动下,更多优秀党员加入到理论宣讲队伍里。可这些宣讲成员普遍年龄偏大,如何让宁佩英工作站更长久?2014年10月31日,宁佩英工作站青年分站成立,街道、社区的青年们从听众变成参与者和传播者。
她时不时地抽空来跟大家交流心得,为他们加油鼓劲,并提些建议。大家都劝她注意身体,不要太劳累,而她却说:“为了信仰做点有意义的事,就是我坚持站在宣讲台上的理由。只要我还能讲,就会一直讲下去!”(本报记者闫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