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一提的是,我父亲询问王光宇怎么加快秋种速度,王光宇建议,可以采取‘借地度荒’的办法,即将全省耕地借给农民耕种,充分发挥各自潜力,尽量多种一些秋季作物以度过灾荒。”万伯翱说,这一措施立竿见影,不仅激发了广大农民的抗灾热情,使全省最终超额完成了秋种计划,而且为在农村广泛推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提供了契机和良好条件。
“借地度荒”政策推行以后,肥西县山南公社小井生产队的老百姓积极性很高,并以“借地种麦”为名,把生产队的地都分到了户,成为最早包干到户的生产队。1979年2月6日,此事在常委会上引起不同看法。
万里
“我父亲让王光宇发言,他先是回顾了1961年安徽推行‘责任田’的实际情况,说‘责任田’对恢复和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克服困难,对扭转局势起到很大作用。并表示可以有领导、有步骤地推行,至少在生产落后、经济困难的地方可以先试行。对此,我父亲认为,王光宇对‘责任田’的回顾和发言对他很有启发。”电话里,万伯翱如此告诉看法新闻 记者。
当时,万里下定决心,以山南公社包产到户作为省委的试点。后来,万里又专门开了一次常委会,会上仍坚决支持山南的工作,并决定派王光宇去肥西做好工作。王光宇到肥西后,传达了省委常委会的精神,支持山南区包产到户的做法,这样肥西就搞起了包产到户,面对严重旱情,却获得了粮食大丰收。
王光宇老人【中】
“紧接着,滁县地区的凤阳县搞的是包产到组,而小岗村在生产队干部严俊昌、严宏昌等的带领下,却秘密地采取包产到户的做法。后来县委知道后,还是承认了,并予以了支持。省里知道后,我父亲万里专门去了趟凤阳,给予肯定和支持。王光宇后来也去了一次,表示支持他们。这样,包产到户就在全省推行起来了。”万伯翱说道。
可喜的是,安徽省依靠“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的做法,积极推动全省的农业管理体制变革,使得安徽连续三年获得农业生产大丰收,万里也由此获得了“要吃米找万里”的美好口碑。
去中南海看望万里,他带的是安徽茶叶
“我父亲比王光宇叔叔大三岁,他们退休后均时有联系。王叔叔曾多次从安徽到北京中南海来看望我父亲,捎来几罐茶叶。坐在一起畅谈安徽农村改革那些往事,给我的印象是,他们都在为农民着想,农民生活过得怎么样,农村发展的如何,一直是他们特别关注的话题。”万伯翱说道。
万伯翱
“我父亲万里2015年7月15日逝世,享年99岁。他在安徽的好多老部下都来北京吊唁送别他了,小岗村的父老乡亲在告别式上,打出‘万书记一路走好,想吃米找万里’的横幅,这让我们(家属)很感动,王光宇叔叔也送来了花圈表示哀悼。”万伯翱记忆犹新地回忆道。
而对于王光宇的逝世,万伯翱表示不胜哀痛。他已托安徽合肥的朋友小吴敬献花圈,并在挽联上写下“王光宇叔叔千古,万伯翱代表万里全家敬献”的字样。至于是否要参加遗体告别式,万伯翱称尚不确定,他最近心脏不太好,有病在身。还要看王光宇家属的治丧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