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有了这一棵棵小老杨,右玉才挡住了从年头刮到年尾的大风沙。
提起当年的风,95岁的伊小秃打开了话匣子:从有记忆起,这里的“大黄风”就是他最大的敌人。
这种风常刮起于沙漠地带,自西北向东南席卷而来,能迅速在平地积起沙丘,甚至将行人掩埋。
以前,右玉家家户户的门都是朝里拉,而不是往外推,否则第二天风沙过后,门就被沙堵得打不开了;学校的学生,每人都备着一盏小煤油灯,一旦大风吹来,黄沙漫天,白天便和黑夜一样,他们就点煤油灯继续上课。
据《朔平府志》记载:“每遇大风,昼晦如夜,人物咫尺不辨,禾苗被拔,房屋多催,牲畜亦伤。”
来过这里的人都感叹:右玉真穷、真苦、真荒凉!
“当年清明前后种扁豆,前面得有一个人挡住大风,否则种子就会被吹走。”伊小秃说。
1949年,首任县委书记张荣怀上任。行走在右玉的荒山秃岭间,他看到的是“十山九秃头”的荒凉,听到的是老百姓“春种一坡,秋收一瓮;除去籽种,吃上一顿”的哀叹。一家一家走西口逃荒的情景更是深深刺痛了他的心。
百姓生存,成为摆在这位县委书记面前的第一要务。
在一个长满小老杨的偏僻山沟,张荣怀找到了答案:农民说,有了树的保护,粮食收成比别处高几成。
“人要想在右玉生存,树就要在右玉扎根!”
在结束近4个月全县徒步考察后,张荣怀在县委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想风沙住,就得多栽树;要想家家富,每人十棵树!”
会后,他立即带着全县干部,前往右玉苍头河边,挥锹挖坑种下了第一棵小老杨……
从1950年春到次年秋天,全县成片造林2.4万多亩,各处栽树5万棵,由此拉开了右玉人60多年坚持不懈植树绿化的序幕,展开了一场豪气壮阔的二十任县委书记绿色接力。
为了植树,他们殚精竭虑,调动起一切力量——
1953年,第二任县委书记王矩坤面对的是一场罕见春荒,国家给右玉下拨了40万公斤玉米。
王矩坤和班子成员商量:村民每种一亩树,发给8.5公斤玉米作为劳动报酬,让“救灾粮”变成“植树粮”。
在他号召下,群众一呼百应,家家户户、男女老幼,纷纷上山植树。仅一个春天,右玉全县就造林3万余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