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廊这个名词或许很多老百姓并不熟悉,然而它在保障我们日常生活和城市正常运转方面却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看似冰冷的政府令背后却有着细腻的民生温度,而这也正是政府不遗余力推进的初心。
市场化让政府告别“一肩挑”
从初期的修建到后期的维护,作为一项“高投入、低回报”的市政公共事业,要想通过入廊费和运营费的收取来挽回或抵消综合管廊的成本开支,几无可能。如何高效率的使用和可持续发展,管廊运营管理同样考验着设城市规划者的智慧。
让市财政投入管廊建设的资金作为财政注入资本金,并根据综合管廊实际建设情况对建设资金进行补贴,而综合管廊投资建设则交由专业的管廊公司负责。通过改变过去综合管廊建设单一依靠财政投入的投融资模式,以企业化管理的方式来实现综合管廊的“共建共享”,厦门率先在国内建立运营综合管廊的“厦门模式”。
在此思路下,2015年1月18日,厦门市政管廊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揭牌,这是福建省内首家以建设、运营和管理城市综合管廊为主营的企业主体。
通过“政府扶持、企业运作”模式,逐步推动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与管理的多元化和市场化,同时将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列入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厦门市政管廊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在吸收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过程中,实现了多元化的投资体制。
2016年,厦门首个以PPP模式建设的市政项目——翔安新机场片区地下综合管廊项目启动,由中铁海峡建设集团与代表厦门市政府的厦门市政管廊公司共同出资组建。项目合作期为20年,项目合同额14.77亿元。
“现在国内的管廊建设是规划先行,如果规划滞后就会导致项目立项困难,从而影响管廊PPP项目的推进。此前颁布的政府令对于入廊的强制要求,以及管廊使用费和维护费收费标准的明确规定,都对吸引社会资本参与PPP项目起到促进作用。”王艳艳表示,未来厦门还将针对管廊全寿命周期的成本来进行测算,对入廊的管线单位收费也将进行调整,“收费更合理,同时也能更好的保障管廊的可持续发展。”
在厦门土生土长的学生小林,谈起近年来家乡的变化,最大的感受就是跟蜘蛛网一样的架空线路不见了,街道变得清爽干净了,“2016年9月‘莫兰蒂’袭击厦门的时候,也不像以前台风来的时候那样断水断电了。”
厦门的改变随着政府的努力一点一点渗入百姓生活中。从强制入廊到成立专业的管廊投资管理公司,厦门用自己的决心和智慧去守卫城市“里子”,将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工程紧紧抓在手上,让碧海蓝天的鹭岛由内而外焕发蓬勃生机。
点击查看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