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除“拦路虎”,搬开“绊脚石”
“钱都用在了村里的公共事业上,我没贪没占……”面对市纪委的约谈,建瓯市房道镇西际村党支部书记王才仁觉得自己很“委屈”。
“扶贫资金必须专款专用,绝不允许挪作他用……”负责调查的纪委干部严肃回应。
原来,西际村把原本该发给贫困户的60多万元造福工程补助金用于全村房屋立面改造和绿化项目等。记者了解到,当地纪委已对西际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予以立案审查。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随着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工作深入推进,震慑效应开始形成,一些敢在扶贫资金上动歪主意的人少了,而一些不作为、慢作为、作风飘浮、弄虚作假的问题仍然存在。福建省纪检监察机关通过实施“一线监督”,瞄准“靶心”,定向打击,既严查扶贫领域的腐败问题,又紧盯扶贫工作中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作风问题,打造监督执纪问责“升级版”。
在南平市开展的入户访查中,一些扶贫领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问题被深挖出来,比如,有的基层干部对扶贫工作不上心、不用心,有的连自己帮扶对象的基本情况都不了解;有的建档立卡不规范,更新调整不及时,有的甚至记录不实;个别职能部门不作为、慢作为,导致扶贫资金滞留延压,使用率低……
南平市建阳区审计局干部刘彭阳多次参与扶贫资金审计工作,他向记者介绍,在实施“雨露计划”、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中,就发现一些地方“吃一餐饭、上一次课就了事”的现象,存在走过场、搞形式的问题,基层群众有怨言。
“如果把扶贫领域腐败行为比作全面脱贫攻坚的‘拦路虎’,那么作风不严不实的问题则是‘绊脚石’,必须纳入监督执纪问责的重点,用好纪律的‘戒尺’。”南平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陈熙满表示。
来自南平市纪委的数据显示,在首轮入户访查中,全市10个县(市、区)共发现84条疑似问题线索。市纪委以“问题清单”的形式,向各县(市、区)纪委分别下发第一批督办件21件,要求调查核实并报送处理情况。目前,已立案审查2人,诫勉谈话3人。
凝聚监督合力,当好“清道夫”
扶贫资金发到哪里,项目建在哪里,监督就跟到哪里。
实施“一线监督”过程中,福建省纪检监察机关围绕“六个精准”扶贫要求,以严实深细的作风推进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工作,坚持监督到人到户到项目,积极当好精准扶贫的“清道夫”,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清除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