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雨花台英烈亲属口述史征集活动”启动,来自南京24所高校的大学生志愿者奔赴全国,寻找烈士后人,记录下珍贵的口述史料。
“我们所处时代与烈士不同,但同样需要养成尽忠报国的血性。雨花台英烈精神传承、爱国主义教育不能囿于围墙之内。”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徐宁说。
这里有寻访许包野烈士和等待他半个世纪的故事,有郭纲琳烈士“潜伏”式的爱情故事……如何让英雄的故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红色能量”穿透时空制约,抵达人们心灵深处?
2016年,雨花台烈士纪念馆推出了话剧《雨花台》,以艺术形式盘活“红色家底”。“2014年底到2015年初,剧组从深入挖掘的20多个典型烈士故事中筛选出10个故事。” 雨花台烈士纪念馆馆长向媛华介绍,话剧大量采用历史人物原话,将不同时期牺牲在南京的恽代英、冷少农、施滉等烈士,编织在一个拼死保护潜伏战友、送出情报的惊心动魄情节中。
一场演出就是一场与青春的对话。2016年,该剧在南京、北京、上海、武汉、广州的高校巡演40场,吸引6万余人次观看,不少学生抹着眼泪走出剧场。在北京大学演出时,演员谢幕6次,但全场观众仍不愿离去,纷纷起立鼓掌致敬。同样的场景在清华大学、人民大学、北师大屡屡上演。
走出剧场后的大学生们将真情实感、烈士名言转发分享。“分享恽代英烈士的诗——我身上的磷,仅能做四盒洋火。我愿我的磷发出更多的热和光,我希望它燃烧起来,烧掉过老的中国,诞生一个新中国!”来自北京科技大学的王蕾在朋友圈里大力推荐这部震撼的话剧。
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的陈志昊说,话剧最后一幕让他找到如何爱国的答案。“国不可以不救。他人不去救,他人不能救,唯有我自己。”
信仰,忠诚,为国为民的担当、风骨与情怀,在红色与青春的对话中,雨花台成为人们的精神气质。(半月谈记者 蒋芳)
奋起!难忘石破天惊“第一枪”
驻足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陈列馆的序厅,1927年那石破天惊的起义枪声,仿佛在耳边响起。英雄人物似乎从浮雕上走下,诉说当年硝烟战火中如何奋起反抗反动势力,拯救国家民族于危亡。
“功在第一枪”——八一南昌起义主要领导人周恩来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了这次起义的历史地位和伟大意义。这次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创建人民军队和领导革命战争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