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是让监管真正“硬起来”:利用无人机、遥感、暗管探测仪等高科技手段,为执法装上“千里眼”“顺风耳”,对偷排漏排超排行为“零容忍”,燃煤锅炉全部淘汰,小散乱污企业彻底关停,5000平方米以上的工地全部装上扬尘监控,污水全部进入管网……
直击“痛点”的“三板斧”,正从精神状态和行动力等方面,逐渐推动着城市绿色面貌的改变。
以“微创新”积淀大变化
今年5月,一群“挑刺者”来到成都祥福垃圾焚烧发电厂,现场体验这里的环境。
一下车,很多人都戴上了事先准备好的口罩,怕自己“被熏着”。但随着参观的行进,看到绿树成荫的厂区、整洁干净的控制室、几乎没有异味的污水处理,“挑刺者”又悄悄摘下了口罩。
日产生垃圾1.2万吨的成都市,一年的垃圾装在车上,可以绕城市三环路100多圈。处理好庞大的垃圾,是治污绕不开的考验,焚烧发电成为选择。通过垃圾焚烧发电,到2018年,成都将实现垃圾“零填埋”。
新垃圾可以焚烧发电,对于已经填埋的“旧垃圾”,成都也动起了“脑筋”。
过去填埋垃圾产生的沼气和异味直接散发到大气中,如今在成都长安垃圾填埋场,黑色覆膜盖住地表,管线从地底将气体引出燃烧,不仅能发电,还可年减排二氧化碳约90万吨。
通过一系列创新思维和手段,垃圾变成了资源,垃圾处理还成为“静脉产业”。在成都静脉产业园区,欧洲最大环保企业欧绿保已签约入驻。
创新,还体现在城市治理的理念和实践上——
成都出租司机王师傅发现,在一些宽阔的路口,突然多了一些新划出来的“直行待行区”。“多了‘直行待行区’,每个绿灯大概能多通过10辆车,还不影响交叉方向的车辆行驶。”王师傅说,“这个主意真好,应该点赞。”
共享单车最初在成都也曾差点遭遇“滑铁卢”。当时,有的街道办事处直接把停放不规范的共享单车,按“非法占道”收缴了事。随后,成都市明确表态支持共享单车发展,扣押的单车不仅全部退回,政府还着手和企业一起“想招”,规范单车停放。
如今,成都拥有80余万辆共享单车,骑行指数已跃居全国第一,每日出行400万人次,和地铁出行人次持平。
“高考期间,共享单车出行达到了490万人次。”成都市交管局副局长刘荣生感叹说,共享单车提供了非常便捷的短途交通。今年高考,没有接到用警车开道送堵车考生的请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