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369位塞罕坝人,种下1000亩的树苗,但成活率不足5%。第二年春天又造林1240亩,成活率只提高了3个百分点。
大自然毫不客气。塞罕坝人的信心骤然降至冰点。
1977年10月,一场罕见的“雨凇”灾害袭击塞罕坝,受灾面积达57万亩,“一棵3米高的落叶松上,挂着的冰有500斤重”。
大自然并不想“束手就擒”。
不足3年时间,大自然再度“偷袭”,让正处于生长期的树木遭遇3个多月的干旱,12.6万亩的落叶松悲怆地倒下。
塞罕坝人屡败屡战,每一次都重整旗鼓,跟大自然较量、协商。
人类以善相待,自然敬之以礼。
这10年,与建场初期10年相比,塞罕坝及周边地区年均无霜期增加12天,年均降水量增加50毫米,大风日数减少30天。大自然调整了区域的小气候,给塞罕坝人回赠一份大礼。
从报复到相持再到友好,大自然与塞罕坝人之间,演绎着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变奏曲。大自然与塞罕坝人携手相告:人类与环境有且只有友好相处,真正“姐妹情深”“哥俩好”,才能拥有美好的未来。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思维,不是没有给塞罕坝人以冲击。种树嘛,就应该“吃树”;绿色嘛,大致来说就是穷困、落后、封闭的代名词;过日子嘛,就应该发“大工资”,过“大生活”。再说,塞罕坝的森林资源总价值超过200亿元,是有挥霍资本的。但塞罕坝人还是决然地把这些想法摁住了。
由于气候条件限制,塞罕坝的树,每年的生长期满打满算,也就两个月左右。塞罕坝的树在休眠,塞罕坝的人在思想上却放弃“猫冬”。新的理念、新的思路,引领着塞罕坝人步子迈得更稳,走得更远。
茫茫林海缄默无声,却以伟力撑起一片新的天。
“这几年,越来越感觉,花草树木,空气、水和绿色的地位上来了。”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千层板分场场长于士涛说。
“我总结,干林业的,就是要看天吃饭,看老天爷的脸色。我们做事,做到什么份上,老天爷说了算。人还是要老实点,别老想着跟大自然对着干。”塞罕坝北曼甸分场场长张利民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塞罕坝人在林场显著的位置,立起一块块标语牌,誓言要把嘱托牢记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