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向群牺牲后的几年里,李德清跟随事迹报告团,去部队、机关、院校等地方,作了多场巡回报告,把儿子的故事传到大江南北。
1999年,李德清在家里建了一个荣誉室,里面陈列着李向群从小时候到当兵期间的各种照片,以及他牺牲后党和国家颁发的各类奖章、证书、锦旗等。
来的人不少,尤其是儿子刚牺牲的那几年,收到的锦旗有100多面,来宾签字留言的本子用了三四本:“大家还是记得向群,我心里还是比较宽慰。”
走进李向群生前所在部队,更处处都是英雄的影子——
连队一楼排房的门口,挂着“李向群班”的巨大标志。走进排房,英雄生前睡过的床铺,还整理得整整齐齐。班上的战士每天晚上睡觉前把英雄的被子打开,早上起床再叠好,就像李向群从未离开一样。
李向群的牺牲,带给其所在连队最直接的,是“李向群班”“李向群连”2个荣誉称号。
然而,对于连队和官兵们来说,英雄李向群赋予的意义,绝不仅仅于此。
“李向群连”现任连长杨加泳,当兵就在这个连队。他一直有个感受,“李向群连”无小事,连队的一举一动都在别人的注视中,“做不好就配不上‘李向群连’这个荣誉称号,我们一直在背负压力前行。”
英雄个人造就英雄集体,英雄集体培养英雄个人。从李向群开始,连队出现了越来越多李向群式的官兵。
这个连所在旅的政委严国正说,“李向群连”的兵有明显的特征——脸庞黑、伤疤多、老茧厚,“这才是我们高颜值的官兵。”
“李向群连”的官兵,不是一般的敢拼。现任指导员李新光,参加半年考核时,在400米障碍中从5米高墙上摔下,恰好跌在水壶上。等到他忍痛完成考核,才知道自己的腰椎骨折了。
在“李向群连”这个集体里,官兵们把荣誉看得比生命还重。
施国宾是“李向群班”第十三任班长。在这个岗位上,他对荣誉有更深刻的感受:“班衰我耻,班兴我荣。班上每个人都只有让‘李向群’这张英雄名片越来越闪亮的义务,但绝对没有给英雄、给集体抹黑的资格和权力。”
奇峰山下,相思江畔,这支部队在这个公园一般的营区驻扎了40多年。然而,根据军队改革部署,他们告别桂林,移防至数百公里外的另一座城市。
“移防不移志,换地不换心。”李新光表示,英雄的“基因”已注入了每名官兵的血液。他们会把“李向群”完完整整地“带走”,在新的驻地,一如既往传承英雄精神,永葆连队英雄本色。
点击查看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