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仅仅是惠及民生的一个部分,塞罕坝机械林场正由单一的生态林业向生态林业与民生林业并重的方向发展。
“塞罕坝的账不能只在林场里算,这是笔大账。”国家林业局场圃总站副总站长刘春延认为,塞罕坝促进绿色发展、促进生态脱贫的作用是巨大的,“是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
“天空真蓝,没想到会有这么美的一块地方。”在塞罕坝林场商业区,记者遇到了来自北京的张女士,她和丈夫趁着暑期,带着一家老小出来游玩。
林间道路上,随着可见挂着京、津、辽等地牌照的自驾车辆,商业区道路两侧的餐馆生意红火。
从1993年开始,塞罕坝森林旅游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游客自发到来而起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较大发展,目前公园内共有各类宾馆、度假村120余家,日接待能力达到1万人次以上。
蓬勃发展的旅游业也不免让人产生忧虑:这样持续下去是否会破坏这片青山绿水?
塞罕坝给出的答案是:坚持以生态建设和资源保护为主,发展生态旅游为辅。林场在保证生态安全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严格控制游客数量,已有十几年未曾批准林地转为建设用地。
“现在人们来塞罕坝旅游的热情高涨,但我们没有大幅扩大旅游。”刘海莹介绍说,旅游是双刃剑,“破坏了生态环境是让我们很心痛的。”
林场商业区的东南方,几座风车在蓝天白云之下有节奏地转着,一个好奇的孩子,拉着父母兴奋地叫着:“大风车。”
塞罕坝有优良的风电资源,但在引进风电项目时,林场管理者对选址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只利用边界地带、石质荒山和防火阻隔带,不占用林地,不采伐林木。
只要不在防火期,周围村民就可以进山采集野菜、蘑菇、药材等林下作物,一年可为一个家庭带来5000元左右收入。
在围场县,从苗木种植到旅游开发,从手工艺品制作到发展交通运输,越来越多的人争相搭上塞罕坝这趟绿色发展快车,每年可实现社会总收入6亿多元。
紧邻千层板分场羊场营林区。34岁的村民程小刚7年前利用自家房屋办起了农家院,一年收入可达十几万元。
“我特别在乎这些树,看有客人出门,一定要提醒他们爱护每一棵树,千万别吸烟。”他说,村里人有个共识,宁可让家门上的门号牌掉了,也不能让防火责任牌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