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名道姓、完全公开,什么地方如何违法、哪里经过督查还有隐患、哪些政府工作不到位,完全详细给当地政府反馈,并且公开报道。
措辞严厉详细,处罚也当然跟得上。这次进行的是第三批督查反馈,相比于前两次,无论是处罚问责的人数,还是罚款的金额,都呈现上升的趋势。前环保部长陈吉宁曾经说,前两批督查,一共立案处罚8500余件、罚款4.4亿多元,拘留720人,约谈6307人,问责6454人;而仅仅第三批,就立案处罚8687家,拘留405人,约谈6657人,问责4660人,罚款3.7亿元。
大家看数字可能没什么感觉,于是我们做了这样一个表,可以清晰看出几次督查的结果统计和上升趋势——
高度
为什么说要把新闻联系起来看呢?
比如前面提到的新华社刊发的《纪实》。里面提到,“生态文明建设搞得好不好,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很重要”;而早在2013年5月,习近平在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就已指出,“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追究其责任,而且应该终身追究”,“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
最高领导人对此事的重视程度、对问责的决心,可以看作是几年来环保问责风暴迭起的源头。事实上,中央环保督察巡视,从2015年就开始了,到现在已经进行了3轮,覆盖了22个省区市;不出意料的话,很快就会实现全国全覆盖。
这个督察巡视的规格方式,也很明显地借鉴和对比了纪检方面的中央巡视组。只要看看新闻就可以发现,这个督察组的规格也是相当之高——基本上都是全国人大、政协、中纪委、环保部的高级官员带队(大多正部级);开始的动员会和结束的反馈会,主席台上一般只有4个人,省(区市)长主持、省(区市)委书记表态发言;之后的整改方案,还要在30天内上报国务院,6个月内报送整改情况,同时同步向媒体和社会公开,以便监督。
领导干部的确是关键少数。他们的意识是否到位,工作是否积极主动、卓有成效,往往关系到某一项工作的实际成效。怎么推动?除了正向的指示教育,问责、追责恐怕也是相当重要的鞭策和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