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队友们也知道在马路上锻炼不安全,但在这种情况下,晚上只能在路边活动,“我们是被赶到路上去的”。
同为徒步队,柳叶的队伍也没有更好的去处,依然在车辆较少的马路上徒步,当然,他们会选择非机动车道,她的队伍约有三四十人,男女老少都有,每次晚间锻炼的时候,为了保证安全,护队都会拿着警示棒,穿着反光背心在队伍旁边指挥。
柳叶坦言,他们不是不想去公园、健步道,而是在附近没有,各队只能自己加强安全防范。
田雨也表示,并非所有的地方都有公园、广场、健身徒步道等相对安全的锻炼场所,这也就使得确实有些队伍会在马路上进行锻炼。
不过,田雨称,此前各队在考察健身路线时,安全因素、便利性因素都是重要考虑内容,比如路口过多便不会考虑。作为协会,山鹰也时常提醒各队“一定要注意安全,来回过路口、红绿灯,一定要遵守交通规则”。
警示棒、反光背心等都是必备装备。另外,每个队伍中都有领队、整队、护队的队员,“一般都是女的领队,她们控制好速度,整队的、收队一般都是男同志,灵活、有责任心的人来做”,她介绍,从最初哪怕只有一两个队伍的时候,这些安全举措已经开始实施。
规划慢道系统让健身者有路可走
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健身的队伍中,不难发现,相对于个人健身,团体性健身活动越来越多。然而,团队健身在带来更好锻炼效果的同时,安全风险也随之增大。同时,城市管理、城市规划,与群众日益增加的健身需求间的不平衡也日益凸显。
在每天都要锻炼的全程看来,随着健身的人越来越多,可供锻炼的公共设施越来越不够用,他认为应该将已有的设施尽量用到最大化、能够物尽其用。“老百姓没有大的要求,有个锻炼的场所,再小的地方都不嫌小,但要有个地方”。
北京联合大学城市科学系叶盛冬教授认为,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来说,运动健身与道路交通安全的矛盾,可以通过规划出慢道系统来解决。
慢道系统不是干道旁的便道或非机动车道,其主要考虑市民运动、休闲等需求。因此,慢行道的通行速度应该比普通的便道要快,但比非机动车道要慢,限制或禁止电动车,三轮车等交通工具的进入。有条件的话,应该铺设例如塑胶等材料的专用路面。
此外,作为活动场所,慢道系统应该建立在城市中居区密集的地方或选择城市周边环境、风景比较好的地方,从而把居民从危险的马路上吸引过来。
文/隋雯雯范博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