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伦社会塑造了中国人强烈的家庭责任感,却也有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陈腐观念。自己有了权力和地位,就要封妻荫子、光宗耀祖,甚至纵容亲属为所欲为。江苏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赵少麟的儿子靠父发迹,堪称全国最出名的“贪二代”。全国人大环资委原副主任委员白恩培纵容妻子大肆收钱,《永远在路上》里价值千万的玉镯亮瞎了全国人民的眼睛……
不光是在党内,放眼社会,这几十年国家发展起来了,物质上富裕了,传统文化的糟粕却也沉渣泛起,掀起了社会上的各种不正之风。
我们感受最深的,就是人情往来、互相攀比,过年过节最怕收到请柬,礼金高得吓人,随一次份子要吃土一个月。
婚丧嫁娶,不管有钱没钱都要大操大办。有些地方结婚,新娘胳膊上戴几十个金镯子。农村办丧事,又是请和尚又是请乐队,宴席一摆几十桌,连续不停吃几天,折腾下来很多人家就把一年外出打工的钱花完了。
还有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女德班”,电视养生广告里卖假药的“老神医”,这些都反映出,文化糟粕的力量在浮泛。
面对这些文化糟粕,我们该怎么看、怎么办?
任何文化都有两面性,有精华,就一定会有糟粕。中华文明几千年发展下来,一直是精华与糟粕相伴。我们的文化中,固然有讲究排场、铺张浪费的陋习,有以官为贵、上尊下卑的官本位思想,有“生老病死都要求人”的人情文化。但我们更有仁爱、民本、诚信、正义、勤俭、坚韧,有和而不同、兼容并包的智慧。我们的人伦社会,小家小我之外,更有“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的家国情怀。
糟粕毕竟是支流,精华才是主流。我们的老祖宗一直是把坏的腐的抛弃掉,好的新的继承发扬下去,不断自我净化,要不然中华文明怎么能绵延不断5000年呢?
传统文化发展到今天也一样。有糟粕并不可怕,关键是要取精华、去糟粕,把糟粕抑制住,不让文化精华被各种乱七八糟的糟粕所遮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