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此次如此大规模开展检查,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徐海云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一方面是为了贯彻落实中央的要求,另一方面还是这一领域的问题比较突出,也是多年来的老问题。
环保部有关负责人介绍,检查组现场检查的内容主要包括几个方面:即检查重点核查企业是否具备环评审批、环保验收、排污许可等相关手续;严格对照环评审批等文件要求,检查是否存在批建不符等行为;检查企业是否正常运行污染防治设施,是否规范设置排污口,是否存在偷排漏排行为,是否存在超标排放污染物的违法行为;检查企业是否落实固体废物、危险废物等方面的环境管理要求,核查是否存在转让固体废物进口许可证、进口废物等违法犯罪行为。
同时,对于检查组发现的环境违法问题,环保部将下发督办通知,对地方环保部门无正当理由不立案查处、执行不力、进展缓慢的,约谈所在地市级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对约谈后仍拖延不办的,启动问责机制。对通风报信、包庇纵容等违法违纪行为追究其责任。
今年已查获数千吨“洋垃圾”
我国对进口废物实施较为严格的管理,主要分为禁止进口固体废物目录、限制进口类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目录、自动许可进口类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目录三类。明确列入禁止进口固体废物目录的废矿渣、电子垃圾、旧服装等,就是通常所说的“洋垃圾”。
从2009年公布上述目录以来,我国对于目录已作多次调整,从调整的趋势来看,禁止进口固体废物目录的内容是不断在扩容。以今年1月份的一次调整为例,将7种固体废物从限制进口类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目录调入禁止进口固体废物目录。
虽然国家对于进口废物管理越来越严格,但违法进口“洋垃圾”的问题却并未中断,甚至有所抬头。
2017年5月,厦门海关缉私局查获一批海上走私“洋垃圾”案件,该“洋垃圾”为来自韩国的旧服装3596包,共计500吨。对于这批“洋垃圾”入境的危害,厦门海关工作人员介绍,这些旧服装大都来自国外二手市场、太平间等地,未经任何杀菌消毒程序,往往携带大量传染病菌,属于国家明令禁止进口的“洋垃圾”。这些衣服经过简单分拣、漂洗后,将流入夜市、地摊和网店等渠道销售,对公众健康构成很大威胁和隐患。
去年6月,广东公安边防总队深圳市边防支队侦破一起团伙走私旧服装大案,打掉一个专业旧服装走私犯罪团伙,抓获犯罪嫌疑人6名,查缴旧服装549吨,案值约1100万元。
除了旧服装的走私外,今年6月,南京海关破获一起特大洋垃圾走私案,抓获犯罪嫌疑人5名,查证洋垃圾废粉末涂料6000余吨。同时,从2016年至今年5月,河北检验检疫局共查处以精矿名义申报的禁止进口“洋垃圾”4批次14150吨。
违法进口“洋垃圾”的问题之所以屡禁不止,根本原因还是背后的利益驱使,早在2013年9月人民日报就曾发表一篇揭“洋垃圾”背后灰色利益链的报道。文章称,对于国内走私商而言,出售“洋垃圾”,可以赚取高达数倍的利润。
徐海云认为,“洋垃圾”走私屡禁不止的根本原因是环保监管不到位,产品质量监管不到位,一些“洋垃圾”进口之后加工的产品可以在市场上卖出与常规产品同等的价格,使得商家有利可图。
“中国对进口废物管理是世界上最严格的国家,无论是管理制度还是标准都是世界上最严的。”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固体废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员王琪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我国对所有进口的废物都要审批,即便是欧盟也没有采取如此严格的管理,而且我国允许进口的废物的种类很少。在这一背景下,“洋垃圾”走私问题之所以还比较突出,根源还是背后的利益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