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下半年,踩着魔都楼市暴涨的时间点,麦子一共花了2800万在同一个开发商那里买了两套房。当时的单价在7-8万之间。而在沉寂和观望了一整年后,上个月麦子揣着银行卡又踏进了售楼处。
饭桌上,麦子对经济ke抱怨他的“奢侈的烦恼”:开盘的那栋楼设计存在小缺陷, 3个厕所2个是暗卫,两个朝北房间大小不一,谁料开盘当天大量房源售出,并且是从总价最高的高区先“出清”,一转眼就买不到了。要知道,楼盘开盘均价11万,总价都在2500万以上。
至于调控,位于财富金字塔顶端的麦子没那么在意。他坚持认为稀缺性的优质房源具有保值功能,成交下滑的当下反而是入手的时机。经济ke先不评价他的观点真确与否,但有一点必须承认,伴随互联网起家而一跃成为“新贵”的“85后”买手们已经入场,成为豪宅市场的生力军。
经济ke的小伙伴《中国经济周刊》还专门调研采访过不少操刀过豪宅盘的营销人士,现在年轻面孔大多来自新金融、互联网等新兴行业,他们都抓住了被投资圈笑称“猪都能起飞”的行业风口,并成功迅速造富。而和享受过改革开放初期红利的父辈一样,这些人也并没能逃脱有钱就买房的宿命。
当天聚会,通过微博、微信粉丝经济起家的创客就有好几位,其中一位更是一口气买下了整个楼面,荣升某豪宅的业委会代表……在魔都,好几个知名公号的创始人都在汤臣一品、仁恒河滨、翠湖天地这样老牌的地标性豪宅社区买了房。
供应
上面经济ke给大家分析了豪宅的需求层面,其实从供应面看,接下来几年的豪宅产品只会多不会少。
道理非常简单。看一看前两年各地新拍的地价,如果不搭着这些新富阶层的快车包装成豪宅产品来卖,真的赚不了钱啊。就拿魔都来说吧,去年8月融信掏了110.1亿元拿下了静安区某块地,楼板价突破了10万元,这就意味着啥也没干成本价就是10万+,如果不往豪宅风上走,怎么赚回来?
再来说说2015年开始就一路被群嘲“涨幅被挤出第一梯队”的广州。2010年荔湾区的一块地,楼板价很低,只要1.7万元/平米,当时业界都推测售价会在3万元/平米左右,但去年底开盘的时候,价格最终是5-7万元,经济ke看到开发商的宣传手册就明白了,贴上私家一公里江岸、带1.2万元/平米豪装等标签,可谓是“养肥了卖高价”的样本式买卖。
既有需求,又不缺供给,所以说,未来市面上的公寓恐怕也会渐渐豪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