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评审环节如此重要,那么刊物为何允许论文作者自荐“把关人”?这样是否很容易导致造假行为的发生?王子行说,评审人的选择,一部分是刊物通过自己的渠道选择的,还有一部分是通过自荐方式。这是因为刊物编辑对投稿人研究的领域和专家并不一定熟悉,挑选审稿人有困难,所以希望通过作者自荐的方式进行专家评审。彼得·巴特勒称,让作者自荐评委,是通过一种“以信任为基础的”方式缓解上述难题,“如果有人蓄意去规避系统,他们有可能会得手”。
不过,面对“如果编辑多打一个核实电话就能识破造假”的批评,彼得·巴特勒承认,“施普林格作为出版商有责任确保出版过程尽可能顺利进行,并符合伦理要求,同时也有责任以创新的工具来应对新的挑战。因此,施普林格将继续投资开发更多用于评审人身份验证的先进系统,以防范今后发生类似情况。”
焦点三:论文作者是造假中介的“同谋”还是“躺枪”?
施普林格方面称:“目前尚不清楚稿件作者是否知晓这些机构假冒评议人的计划”。中科协方面称,没有任何证据证明有投稿人参与了造假行为。
据悉,国际论文投稿人聘请第三方公司提供语言润色服务的情况普遍存在,在正当范围内也是允许的,主要是因为有些投稿人外语不够好、不熟悉流程。
记者从丁香园了解到,此次曝光涉及的524名医生中,有人确实不知情。一位北京某著名三甲医院的外科医生看到自己名列撤稿论文作者,表示非常冤枉。该医生称,自己确实对该论文所涉研究有一定贡献,但“投稿什么的都不知道,更不知道是通过第三方中介投的”。据了解,除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外,一些署名靠后的人员,往往只参与论文的次要部分或者仅属于同一项目组,在论文发表过程中属于次要角色,因此有可能不知道自己被列名。
不过,一位原医学SCI期刊编辑认为,当发表论文的压力遇到牟利冲动,“有些人是纵容,至少是揣着明白装糊涂”。
上海某著名三甲医院的一名年轻医生说,目前发表论文已成为年轻医生晋升的“命根子”,“只能拿手术刀、不能拿笔是绝对没有前途的”。因此,不少同行选择通过那些承诺能成功发表论文的第三方机构进行投稿。
焦点四:论文“黑中介”是如何敛财的?
据调查,一篇SCI国际学术期刊上的论文“发表费”,在数千元至几十万元不等,中介能从中获取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