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种环境下,2016年,这种力量形成一种养老产业所需要的供给侧改革的力量,呼唤着更多的优惠政策的出台,而且这些政策的出台往往需要是更精准、更精细化的政策对接。
成海军表示,2017年,我们对政策以及社会的期待将更高,更多的有利于市场发展的政策将会集中出台。
兜底范围有望进一步扩展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我国的养老产业顶层框架已经初步形成,后期则是养老产业确实的落地以及发展,其中就要着力补齐服务短板,尤其是对失能老年人的兜底。
目前,我国2.22亿老年人中近1.5亿患有慢性病,失能和部分失能老人近4000万,完全失能老年人近1000万人,增加了老年人的健康服务需求和家庭负担。与身体健康的老人相比,失能老人面临更多的养老难题。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财政持续大规模投入巨额资金支持城乡新建老人院、老人公寓和敬老院。但是,床位利用率不升反降,而且,床位占全国70%多的农村敬老院的空床率最高,这是因为农村敬老院大都给五保老人无偿居住,迄今仍未转到承担农村失能老人长期照护的方向上来,与此同时,国家给予的财政补贴主要针对低保、五保等社会救助对象,并未对准失能失智老年人中的中低收入者。
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张世平曾指出,机构养老结构性矛盾突出,“一床难求”与空床率高并存,现有的670万张床位即使全部用于失能和部分失能老人,覆盖不足1/6。
显然,如何运用有限的资金、人力和物质资源缓解甚至解除主要发生在乡村的“照护贫困”,是对当前乃至今后二三十年执政党和政府贯彻民生为本,兜底线、保基本的社会政策的重大挑战。
“三中全会提了很多年,要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但是,很多人一说养老就问政府在哪里?政府确实有不到位的地方,但是,如果把老龄作为一个服务业、作为一个产业,更多的是市场的作用。2.3亿老人各种各样的衣食住行的需求,这本身就是一个产业,是一个巨大的需求市场。单靠政府能完成吗?不可能。所以,我们期待的是一个有为的政府和有效的市场,缺一不可,全靠市场不行,全靠政府又太传统,那是计划经济的思维。”成海军称。
据记者了解,下一步,政府投资兴办的养老机构将发挥“保兜底”作用,为最需要的老人提供专业养老服务。也就是说,今后,国办养老机构主要收养失能半失能老人,目前,民政部门已要求,凡是新建或是有富余床位的国办院收养对象以失能半失能老人为主。此外,从今年开始,养老机构运营补贴也将实行差别化发放,鼓励社会办养老机构收住失能老人,让更多的失能老人都能享受到专业的养老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