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车行业正经过前期的野蛮生长,并沐浴在当下方兴未艾的资本扩张中。事实证明,平台企业和从业者已经充分享受到了新业态带来的高利益,却并未完全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一个在不公平竞争下生长的行业,一个滋生安全隐患的行业,绝不应当成为“互联网 ”浪潮下的骄子,更不是“共享经济”的标准化模板。
规范网约车的运营,就是要让公司和从业者担起他们应尽的责任。新规紧紧抓住“从业门槛”这个要害,从人员和车辆资质上把住安全阀,严格要求持证上岗,其初衷正是为了广大市民出行的安全考虑。要让网约车和出租车一样,做到准入无盲区、服务标准无盲区。
安全底线,政府责无旁贷,与其在问题发生后兜底,不如在规范上做出有效调控,用无形的手去营造一个有序的行业生态,用一定程度的“收”带来更为安全便捷的“放”。只有在利益各方都受到制衡并懂得自我约束的时候,这个行业才会迎来更广阔的空间。
新规既不乏强有力的限制,这是“收”,但在一些细节上同样充满人性化,比如要求平台公司应当与驾驶员签订劳动合同或协议,也并不拒绝一部网约车同时注册多平台实现运营。这些“放开”的举措正是从网约车从业人员的最大利益出发,努力为他们创造更多福祉。
许多市民关心的是,对网约车严格管理后,会不会造成新的“打车难”?的确,规范网约车难免会在短时期内造成供给侧的减量,但这是“短痛”,行业无序发展,安全事故迭出,最终公信度被毁,那将是“长痛”。
一味通过大量社会车辆“入市”来解决“出行难”问题并不现实,“收紧”网约车的同时倒逼出租车行业的自我颠覆、彻底转型,并鼓励“顺风车”合规合法地上路,为出行市民提供更为多元的选择,这才是更大意义上的“放”。
上海的地方细则,并非要扼杀一个行业蓬勃发展的生命力,而是在为“跃进”中的无序狠踩一脚刹车。这座城市愿意包容一切创新尝试,但更期待一个公平的市场秩序。温家宝同志曾经说过,社会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对充满互联网基因的网约车行业,我们也期待它在新的轨道上走得更远、走得更好。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