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从事鲸豚研究的于道平是安庆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淡水生态所教授、农业部安庆西江长江江豚救护中心技术负责人,同时也是国际动物学会会员、农业部濒危鲸类专家组成员、环保部评估中心水生动物评审专家,他在微信群中提醒大家,该江段航运少,风浪中白鲢比较多,容易误判,要有确凿的证据才行。
所谓哨啸声是船上铁锚和缆绳摩擦发出
针对有考察队员言之凿凿说听见了白鱀豚发出的哨啸声,于教授进行了科普:正常情况下,白鱀豚是靠声呐回声定位进行联络,人耳听不到这种声音。于教授说,只有在清晨、傍晚四周寂静时,才听得到它出水时的呼吸声。而考察船轰鸣声声,白天江段环境声音也嘈杂,应该很难听到。
另一位考察队员在微信上称,他开始也听到这种声音,最后发现是船上铁锚和缆绳摩擦发出的。
“疑似”白鱀豚的新闻很快被某些电视台播出。一位考察队员看后质疑:发现“疑似”白鱀豚是一、二号船所在位置,但播出的视频引用的是三、四号船方向的图片,不知何意。
链接>>>
白鱀豚处于“功能性灭绝”
来自中科院水生所鲸类保护学科组的学术报告显示,功能性灭绝不是灭绝。其真正的含义是,该物种少量存在但不足以繁衍下去。如果要保持大型哺乳动物在野外生存千年,它能够繁衍后代的个体数量应该在500头以上。也就是说,即便今天的长江中还有白鱀豚个体生存,恐怕也不能延续这一物种。
中科院水生所鲸类学科组负责人王丁研究员表示,国际自然保护联盟规定,确定一个物种的灭绝,必须连续考察该物种的整个分布区,在该物种的一个生命周期内,没有发现该物种存在才是灭绝。
数据显示,上世纪80年代早期,长江中下游尚有400多头白鱀豚;80年代末90年代初,减少到200多头;90年代中期只剩100多头;1997年再次考察时,只发现17头。2006年曾组织7国科学家联合考察、2012年大型长江科考,沿长江岸逆流而上、顺流而下,都没有发现白鱀豚,由此公布白鱀豚功能性灭绝。
(记者高宝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