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长清为某小区题字 图片来源:网络
再举一例。河南省委原常委、郑州市委原书记王有杰自诩是一位“笔耕不辍”的书法爱好者,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出版有《王有杰书法集》。他在台上时,有评估其书法价格为每平方尺上千元。落马后,某拍卖行曾通过网络拍卖一副王有杰的书法作品,起拍价仅30元,仍无人问津。
这样的滑稽戏一再上演:某官员在位时其“墨宝”往往洛阳纸贵,供不应求,而一旦退休或被查褪去权力光环,身价立降,甚至变成废纸一张。以几个毛笔字换取数万元“润笔”,看似公平交易,实则掩盖了其受贿的事实。虽有“雅贿”一说,其实质依然龌龊。
还有一些官员,题字也非为钱。譬如,落马官员中有“题字癖”者众多,例如田凤山、成克杰、王有杰等在任上都留下了不少“墨宝”,题词覆盖风景名胜区、机关办公楼、学校、医院等地方。有的人借领导视察之机,备下笔墨,趁机索字,领导本来忐忑,见欢声雷动,自然是十分受用。
这种受用,来源于官员手中的权力,来源于手下人的服从与谄媚,来源于封建制度的遗毒。有评论认为,有的官员将题字视作一种官场文化和“规则”,这种与专制王权下官僚制度附身共生的奇特现象,竟然成了他们这些名为“公仆”的大官小吏的爱好,所以区区“题词癖”,不只是舞文弄墨的“爱好”,而更是一种“官场病”了。
领导干部不妨学学赵德良
领导题词热之根源,意不在“字”本身,而在于“字后之人、人后之权”。然而,刻在石头上的题字易铲,而根植于心中的“官本位”、唯权力是瞻的观念和心态却不是那么容易去除的。
笔者注意到,中央“八项规定”第七条规定,“要严格文稿发表,除中央统一安排外,个人不公开出版著作、讲话单行本,不发贺信、贺电,不题词、题字。”
《国务院工作规则》也明确作出规定,不为部门和地方的会议活动等发贺信、贺电,不题词。领导不题词,既强化党性要求,又断绝投机钻营之徒的非分之想,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
禁令一出,对于刹住一些地方领导干部到处题词、题字风气,确实起到了一定的警示意义,但要想除根,谈何容易。
不少官员仍然在“钻空子”,人民网曾刊文揭露多省份书协领导中有地方官员,王岐山也曾怒批一些书协“官气”太重:“有的领导干部楷书没写好,直接奔行草,还敢裱了送人。”按照中央要求,官员不得担任社会团体领导,这也扎进了篱笆——对于官员任职社会团体现象未来可能将更严格查处。
同时,领导干部自己首先要保持清醒:喜好书法,无可厚非,若要论书法,自己是真有那般水准,还是因官员身份而被另眼相看?
官场小说《二号首长》中有位正面人物——“江南省省委书记赵德良”,字写得很好,却很有自知之明。“赵德良的书法作品,在江南省的黑市已经是天价,给企业单位题字,人家出价每个字十万,如果是一般条屏之类的作品,市场标价是一字一万。但是,有价无市,因为赵德良从来不替人题字,即使再好的朋友,他也不拿自己的作品送人。他觉得满意的作品,秘书唐小舟会替他收起来,并且编上号,严格控制外流。如果他不满意的作品,则会在第二天送进碎纸机。”
或许,这位赵书记的字,永远不会遭遇被铲的命运。
来源:上海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