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17日,太原,明太原县城复兴工程进展顺利。图为太原县城仿古式门楼。
大同的“梁陈方案”
耿彦波对传统文化的情结,让他在每个任职地都找到了充分挥洒的机会。耿曾经主政过的地方,无不留下了他的古迹工程。
但他的古迹修缮计划并不总是一帆风顺。
1993年4月,时年35岁的耿彦波被任命为晋中市灵石县委副书记,两年后出任灵石县长。2000年3月,耿成为榆次区委书记。
在主政灵石期间,耿彦波提出要修缮开发王家大院,当时县里的其他领导并不同意,“但耿是县长,说了算,最终还是开发了。”《小康》杂志曾如此写道。
这与灵石县王家大院民居艺术馆原馆长侯廷亮撰写的回忆文章大致相符。
侯廷亮回忆:“虽然当时县财力拮据,不少人反对,但他成竹在胸,毫不犹豫,很快请来了研究人员,很快成立了修复指挥部,很快做出了修复方案。”
为了把王家大院早日推广出去,耿彦波还不断撰写一些有关王家大院的文章在媒体上发表。每次当他外出时,都要带一大包宣传资料,亲自去发放。
在榆次主政期间,耿彦波又致力于榆次老城的修复开发,使老城成为榆次旅游业的重要部分。
只是在耿彦波离开榆次十年后,榆次老城的二期工程依然未能完成,配套设施未能完善,招商引资也缺乏了动力。
2004年2月,耿彦波短暂离开地方,出任山西省政府副秘书长兼省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局长。两年后,当他被任命为太原市委常委、副市长,主管城建等工作。
“2007年是太原的城建年。”其时,耿彦波信心十足地提出太原要“建设一个新城,改造一个旧城,挖掘一个古城”。
按照他的设想,2008年太原还要“大干”,城建总投入将达200个亿。
然而,在太原任职还不满两年,2008年2月,耿彦波接到一纸调令,出任大同市委副书记、代理市长。上任前,他向山西省委请命:“希望能让我在大同起码干满一届。”
在大同的5年,耿彦波以复兴历史文化名城为目标,大兴土木:一边在原址修复大同古城,一边在古城东面打造御东新区。这让他一举斩获了媒体赋予的“造城市长”标签,成为国内知名度甚高的“争议官员”和“明星官员”。
耿彦波在2013年曾在《文化纵横》上发表署名文章。他写道,“在古都大同,类似的实践是以御河为分界,2008年初,大同开始采用‘一轴双城,分开发展;古今兼顾,新旧两利;传承文脉,创造特色;不求最大,但求最佳’的名城保护基本思路,立足古城搞保护,跳出古城求发展,把保护与发展分开。”
不过,耿彦波复兴历史文化名城的计划再次因职务变动而撂下。一同被撂下的还有大同市政府的巨额债务。
《时代周报》曾报道称,据不完全统计,五年来,大同城建投入超过1000亿元,其中政府投入大约近700亿元,仅仅是道路投资就达162亿元,而大同市每年的财政收入仅在100亿元左右,这样的城建规模可谓空前。
2015年11月17日,太原,明太原县城复兴工程进展顺利,县城北城墙、西城墙复建工程进入尾声,南、北城墙建设,及城内建筑修缮、街道整治等工作正在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