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不仅有施工监理,还有专门的材料监造,就是确保每一个用材都能毫厘不差。”王启明说,十几米长的索,误差不准超过1毫米,生产流程必须用恒温装置,确保所有材料是在20摄氏度温度场生产的。
公里尺度的钢索支撑体系,位姿精度却在毫米级。大连华锐重工集团高级工程师武荣阳说,观测天体时因为地球有自传,需要补偿地球自转。馈源舱直径13米,位姿精度误差不能超过48毫米,角度不超过1度。
“六根索拉着馈源舱移动,48毫米的位姿精度仍不能确保望远镜指向精准。”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五十四研究所高级工程师郑元鹏说,馈源舱内安装了并联机器人用于二级调整,最终调整定位精度为10毫米。
要能灵敏观测浩瀚星空,拼装面板子单元边界的精准定位是首要问题。科研人员为此专门设计的定位夹具,它能对每块面板的水平位置以及轴向高度进行精准定位,每个等边三角形交点孔位精度保持在0.1毫米至0.15毫米。
“千锤百炼”遴选完美方案
没有经验可借鉴,望远镜建设中遇到一道又一道关卡,但是,工程研究人员却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失败了重来,再失败再重来,每一道关卡都要经过千锤百炼的反复试验。
“90后”年轻的反射面吊装技术指导张晓佳来自武船重工集团,他说,4450块反射面板分为30层,虽然形状都是看似一样的三角形,但角度、大小却千差万别。大跨度缆索吊装,吊具要经过反复设计、比对和试验,才能确保严丝合缝。
宇宙空间混杂各种辐射,遥远的信号就像雷声中的蝉鸣,没有超级灵敏的耳朵就分辨不出来。武荣阳说,为了确保望远镜不受到任何磁场的干扰,仅对施工设备的电磁防护就花了半年多时间做试验,从塔底到塔顶做了四五套方案。“头发丝粗的缝隙,都有可能让干扰信号跑出去”,反复试验是为了确保万无一失。
“从技术到材料,基本上都是国产化,既是中国制造,更是中国创造。”王启明说,中国大射电望远镜创造了很多奇迹,更体现了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我国在天线制造技术、微波电子技术、并联机器人、大跨度结构、公里范围高精度动态测量等众多高科技领域的发展。据新华社供图/新华
寻找地外文明的几率提升5至10倍
为什么在贵州山区建“天眼”?
1993年国际无线电联大会上,包括中国在内的10国天文学家提出建造新一代射电“大望远镜”的倡议,渴望在电波环境彻底毁坏前,回溯原初宇宙,解答天文学中的众多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