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庙会兴盛。抗战烽火中,龙泉寺渐趋沉寂。到解放初,仅有庙舍几十间。半世纪风雨,龙泉寺破败不堪。
2004年,学诚法师率领弟子一行8人在社会爱心人士的帮助下重建龙泉寺。2005年4月,龙泉寺正式开放成为宗教活动场所,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市海淀区第一所正式开放的可以举办佛教活动的寺院。
龙泉寺的山门低矮,外墙斑驳不堪,来往信众出入山门殿,须高抬脚、浅低头,见过怒目圆睁的哼哈二将。
山门前的两棵柏树,已有600多年历史。传说清光绪六年,该寺住持僧崇祎为僧众衣食,被迫将两株巨柏卖给当地一木器厂。第二天,木器厂老板派人伐树,发现两株巨柏一夜之间便扭曲了丝纹,已无法锯成木材。木器厂老板认为自己触犯了神灵,遂筹资重修山门殿。从此,两株柏树被当地人视为“神柏”。
由山门殿进入寺内,首先经过的金龙桥是中国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独孔石桥。寺庙原址坐西朝东,至清乾隆后期,昌平州府在原寺东侧,以金龙桥为中轴线,将寺院改建为坐北朝南。而原址已不复存在,只有千年前的建筑基址残留至今。
两棵银杏树,一雌一雄,已有千年之龄。雌树长在金龙桥北,雄树长在大雄宝殿旧址的台阶左侧,两棵银杏树间隔不到20米,枝叶繁茂,生机盎然,互相俯首,被称“夫妻树”。
正对金龙桥,天王殿、地藏殿、观音殿、大雄宝殿依四合院环建。造访游客和信众在此自由敬香、祈福。四合院东侧,是重建后龙泉寺僧团、义工的修行、工作和生活区,楼舍风格古朴,依山而建,错落有致,虽不巍峨,却不失恢弘之度。
关于龙泉寺的重建,也有些玄灵的说法。贤才法师,龙泉寺图书馆馆长,2007年在龙泉寺出家。他说,2004年师父学诚法师初到龙泉寺,百废待兴。他带着几位弟子,一石一瓦,铺路搭桥,让破败的龙泉寺逐渐展露新颜。龙泉寺周围的生态也悄然发生了变化,绿树成荫,百鸟争鸣,两棵古银杏树也开枝散叶。银杏树原本是雄树开花,雌树结果,在那一年,两棵古木同时开花结果,颇为罕见。龙泉寺原址本有一处水源,是千年以前建寺时凤凰岭中的清泉引入寺中。然而数百年由盛到衰,龙泉寺里的水源断绝。重建中泉眼“苏醒”,山泉涓涓潺潺流入寺中。
龙泉寺的开放
僧团与居士团队分工协作
开门办寺的龙泉寺香火渐盛。每逢重要的节日或佛教圣日,龙泉寺都要在西院的大殿遗址举办法会,接待山下信众,带领大家诵经、拜忏、坐禅体验、学唱佛教歌曲等,此外,还有一些讲座、交流等活动。“露天法会有时会遇到大雨倾盆,但是信众和寺内的僧众从未退场。”贤才法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