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书收录的64篇答问中,1949年以前的共计25篇,其中在1946年的答问最多,达到17篇。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多篇答问中,谈话发生在1966年到1976年十年“文革”期间的只有1篇,系1971年6月21日接受美国《纽约时报》等三家媒体记者采访,谈话的内容是关于中美关系和台湾问题。
“文革”期间为何仅有1篇答问收录?接近人民出版社的分析人士认为,一方面是因为周恩来当时的工作受到冲击,类似的场合较少。另一方面是因为期间的一些言论可能不太合时宜,这种内容可能不太好出版。
值得一提的是,在1971年那次采访的答问中,本书还收录了一张周恩来批示手迹的照片。这幅照片的介绍写道:1975年9月,周恩来在医院写下关于台湾问题的批示。
■ 书摘
“蒋介石喜欢想象自己成突击英雄”
埃德加·斯诺:你对蒋介石作为一个军人,看法如何?
周恩来:不怎么样。作为一个战术家,他是拙劣的外行,而作为一个战略家则或许好一点。
作为一个战术家,蒋介石采用拿破仑的方法。拿破仑的战术需要极大地依靠士兵的高昂士气和战斗精神,依靠必胜的意志。而蒋介石正是在这方面老犯错误,他过于喜欢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带领敢死队的突击英雄。只要他带领一个团或一个师,他总是把他们弄得一团糟。他老是把他的士兵们集中起来,试图用猛攻来夺取阵地。一九二七年的武汉战役中,蒋介石带领一个师在别人失败后进攻那个城市,把全部力量用于进攻敌人的防御工事,这个师全部被打垮。
在南昌,他又重复了那种错误。他袭击了由孙传芳防守的那个城市,并拒绝等待增援而用了他的第一师。孙传芳撤退,让蒋介石进入部分城区,然后反击,把蒋军赶入城墙和河流之间的陷阱。蒋的军队被消灭了。蒋介石拥有第一师、第二师和第二十一师三个师,但他只用了第一师。叶剑英(现在是东征的红军参谋长)那时统率第二十一师。蒋的愚蠢使叶厌恶,不久就离开了他的指挥部。
在这次陕西战役中,蒋介石命令陈诚将军派两个师进攻红军并歼灭他们。陈诚是个比较高明的战术家,他拒绝这么做,怕遭伏击。我们截取到他给蒋介石的复信。我们实在欢迎这种集中,正是在这种进攻中,我们于去年(一九三五年)十二月把张学良部队六千人解除了武装。对南京说来幸运的是,蒋介石并不经常亲自在前线指挥,原因之一,是他不会骑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