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任他横,明月照大江。”2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出席第61届慕尼黑安全会议(以下简称“慕安会”),在“中国专场”上引用金庸小说《倚天屠龙记》中《九阳真经》的经典口诀,用寥寥数语展现出中国在复杂国际局势中的坚定与超然。慕安会素有“防务领域的达沃斯论坛”“跨大西洋的家庭聚会”之称,是西方发起和主导的活动,而随着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来自中国等“全球南方”国家的参与和发声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日前,《环球时报》特派记者组通过密集的现场采访深切感受到,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上升,中国正为全球安全格局的塑造建言献策,发出重要声音。
“CHINA!”
正月元宵节的夜晚,当千家万户围坐在一起吃饭、看晚会时,《环球时报》特派记者组却在浓浓的节日氛围中,匆匆赶往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准备搭乘次日凌晨飞往德国的航班。经过11个小时的长途飞行,记者组到达德国法兰克福机场,转机后再飞行一个小时,终于抵达德国南部城市慕尼黑。
慕尼黑是巴伐利亚州的首府、德国第三大城市,也是宝马汽车的故乡。这里不仅是全球最大规模的慕尼黑啤酒节的举办地,每年吸引着无数啤酒爱好者和游客,更是欧洲足坛“豪门”拜仁慕尼黑的主场,引得众多球迷前来朝圣。
作为国际战略和安全领域的重要年度论坛,慕安会将全球多国元首、政府官员、国防军事人员以及安全专家汇聚于此,就国际重大安全问题阐述立场、交换意见。《环球时报》特派记者组此行的目的正是现场报道第61届慕安会,这也是本报首次从国内派遣记者前往。
当地时间13日,飞机在慕尼黑国际机场准备着陆时,细雨飘落在舷窗上。走出飞机时,一股寒气扑面而来。从机场开往市区的沿途,警车巡逻,过街天桥上警备森严,行人不得停留。主会场巴伐利亚庄园酒店悬挂起慕安会的旗帜。在酒店周围,交警指挥着来往车辆,各国政要、安全专家、媒体记者等陆续抵达现场,时钟指向“慕安会时间”。
当地时间16日,第61届慕尼黑安全会议现场。(视觉中国)
媒体认证处已于12日开放,凭借主办方的最终确认函即可在此领取参会证件。《环球时报》记者出示护照后,正准备按要求出示最终确认函,工作人员一边查看电脑,一边笑着说:“不用了,我已经(在系统里)找到了。”
领完证件刚要佩戴时,《环球时报》特派记者组发现有人要为记者拍照。对方是一位名叫库尔曼的小伙子,他是慕安会主办方的专业摄影师,其作品将被收录在慕安会的官方图集中。
得知《环球时报》记者来自中国后,库尔曼特意设计了一个姿势:前方3位记者的手紧紧握在一起,再将记者证上带有慕安会标识的黄色飘带缠绕在握紧的手上。在摆完姿势后,记者一行人对着镜头高喊:“CHINA!”
“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
慕安会的主题每年都会随着国际安全形势和全球政治格局的变化而调整。今年的会议涵盖了全球治理、民主韧性、气候安全、国际秩序现状、地区冲突与危机、跨大西洋伙伴关系的未来、欧洲在世界上的角色等主要议题。然而,无论议题如何变化,“中国专场”的关注度始终居高不下。
2
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出席慕安会,在“中国专场”发表题为《坚定做变革世界中的建设性力量》的致辞后,现场掌声雷动。
在致辞中,王毅表示,多极化的世界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正在成为新的现实。多极化是否会带来动荡失序、冲突对抗?是否意味着大国主导、弱肉强食?中国给出的答案是,应当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
随后进行的现场问答环节由慕安会主席克里斯托夫·霍伊斯根主持。在谈及中美关系时,王毅表示,中国人从来不信邪、不怕鬼,新中国就是在战胜各种艰难险阻中发展壮大起来的。中国有句古话:“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中国还有句话说得很形象,“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任他横,明月照大江”。这就是中国人的气度、中华民族的品格。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泰然处之,岿然不动。王毅还说,这几句可能翻译起来不容易,“可以找DeepSeek来帮一帮忙”,全场顿时爆发出阵阵笑声。
在慕尼黑现场参会的中国人民大学欧盟研究中心主任王义桅对《环球时报》记者分析说,
今年王毅的致辞时间提前至会议开幕首日,让中国与美国、欧洲同处重要时段。这些变化充分表明中国的重要性日益增强,同时欧洲也愈发渴望聆听中国的声音。
斯洛文尼亚前总统达尼洛·图尔克现场聆听了开幕式首日的演讲。他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王毅在发言中提到“我们还提出并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为完善全球治理提供公共产品”,这样在慕安会上清晰地阐述中方立场,有助于国际社会充分理解三大全球倡议的内涵。
图尔克也提及了美国副总统万斯的演讲。他表示:“尽管我不认同他(万斯)所说的许多内容,但重要的是,欧洲需要批判性地重新审视我们自身在世界中的位置,而不是成为‘道德优越’幻觉的受害者。”
希望增设中国议题会议
今年慕安会期间共举行了7场中国议题系列边会,涵盖广泛议题,包括中国在北极地区的作用、跨大西洋国家对中国的政策方针、中国国家安全战略再平衡等内容,但多数不对媒体开放。全球化智库和慕安会联合主办的以“2025—中国与全球的机遇与挑战”为主题的研讨会,是媒体唯一可以入场报道的机会。
按照主办方要求,持有黄色飘带记者证者无法进入主会场。如受邀入内报道,需提前联系主办方团队申请工作人员护送入场,报道结束后再由主办方工作人员护送离场。申请到“陪同”资格也不代表万无一失。首先要提前30分钟在指定地点集合,再在集合点的柜台上核对身份信息,确定“在名单上”才能入场。因此,虽然中国媒体都想把握住这次近距离报道中国议题研讨会的机会,但不知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最终只有4名记者“在名单上”,《环球时报》派出的记者就是其中之一。
这场研讨会探讨了中国在未来几年应如何应对国内外复杂的挑战,尤其是在经济转型、国际合作和外交战略方面的布局。各国如何应对“特朗普2.0”带来的新的全球经济形势、中国如何在新的多极世界中发挥稳定锚的作用、如何更好地展开国际合作等议题也是讨论的焦点。
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创始院长、“修昔底德陷阱”提出者格雷厄姆·艾利森在发言中称,特朗普可能将美中合作视为应对一些全球问题的关键,特别是在气候变化等领域。尽管特朗普的言辞常常夸张且不拘泥于常规表达方式,但是在某些议题上,尤其是在与中国的关系上,他可能采取与美国传统立场不同的策略。
美国前贸易代表迈克尔·弗罗曼表示,在过去几十年的经济互动中,中国逐渐采取了更具自主性的战略。美国在面对中国崛起时,则采取了保护主义、限制外资和工业等措施。这种变化导致了两国在全球贸易中的竞争加剧,合作机会变少。未来的国际规则可能不再遵循传统的世贸组织框架,因此需要找到新的方式以应对复杂的全球经济挑战。
这场研讨会吸引了30余位来自各国政府、顶级智库、学术界和媒体领域的嘉宾参与,在一个半小时里尽情交流,成为本届慕安会上的亮点之一。然而,慕安会上每一场会议的时间都安排得极为紧凑,一到点,主办方的工作人员便迅速入场,开始布置下一场会议的背景板。因为时间有限,而想表达的内容太多,参会嘉宾显得意犹未尽。
塞内加尔前总理阿米娜塔·杜尔对《环球时报》记者说:“慕安会举办的时间很长了,但也需要考虑新的地缘政治格局,应再多设置一些论坛讨论非洲以及中国。”图尔克则称,慕安会从冷战时期发展而来,而现在,中国是一个重要的参与者。欧盟与中国的合作空间很大,需要更加深入地对此进行讨论,这意味着需要安排更多会议,但慕安会对此还没有充分准备好。
“在场本身就是意义”
正如参会嘉宾所言,慕尼黑安全会议始于1963年,长期由欧美主导,其发起与议程设定都体现西方意志。参会主体多为欧美政治精英,他们国家的政治体制、价值观相近,议题侧重西方关注的安全问题,反映的是西方视角和立场。直到1999年,中国代表团首次参会,在会上阐述了中国在国际安全政策方面的立场,标志着中国开始在这一重要国际安全论坛上发出自己的声音。
在谈及过去26年间中国在慕安会上的角色发生何种转变时,英国智库欧洲改革中心主任查尔斯·格兰特脱口而出:“当然是越来越重要了。”
在本届慕安会上,格兰特参加了4场中国议题系列边会。他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我记得有的中方嘉宾大概十几年前就来过,直到现在依然参会,这非常好。”
据格兰特观察,越来越多的中国身影开始出现在慕安会上,官员、学者以及媒体界人士等纷纷参与。欧洲需要更多地去了解中国对世界的看法,希望今后可以在慕安会上见到更多中国嘉宾,听到更多中国声音。
格兰特的感受不无道理。除《环球时报》之外,今年还有几家中国媒体也是第一次派出记者现场报道慕安会,有的甚至在临近会期最后一刻才拿到签证,来不及订酒店就先登上了飞往慕尼黑的航班。由于缺乏参会经验,不熟悉主办方制定的规则,前方中国媒体和中国嘉宾自发组建群聊,及时共享信息,互帮互助,共同放大中国声量。
慕安会主办方日前在德国柏林发布《2025年慕尼黑安全报告》,将“多极化”定为报告主题。
一位西方学者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中,中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稳定器”的作用,“这是最为重要的角色”。
在这次“必须遵守西方游戏规则”的报道活动中,《环球时报》记者切身体会到了一种束缚感。也正因如此,回想起中国代表团自1999年首次参会至今,从起初的发言、提问,到现在全球关注的“中国专场”主旨演讲,26年来能走到今天的位置谈何容易。或许,正如一位媒体同仁所言:“有些事情不能因为难就不做,即使迈不了一步,能往前走半步也是好的。在场,本身就是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