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经济学人》周刊网站2月5日刊发题为《在乌克兰,战斗在电磁频谱上打响》的文章。全文摘编如下:
无线电波之战是俄乌冲突的关键。弹药和干扰器之间持续而激烈的较量正在推动战局快速变化,因为双方都在争先恐后地寻找、监视、占领和攻击无线电频谱中愈发稀少的能够让信号通过的空隙。“你在乌克兰看到的是电磁机动战,”英国皇家三军研究所研究员托马斯·威辛顿说,“正如陆军总是在寻找高地或关键渡口一样,电子战部队也是如此。”随着干扰器的数量越来越多,技术越来越先进,对防干扰无人机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紧迫。
2023年,无人机革命来临。乌克兰率先使用第一人称视角无人机来精确搜索、追击和摧毁敌方目标。乌克兰国防部一个专业技术部门的军官德米特罗·托尔斯托卢日斯基少校说:“如果没有适当的无人机和电子战支持,步兵部队在战场上只能存活几个小时。”电子战的任务旨在摧毁现在主宰天空的无人机、巡飞弹和滑翔炸弹。
前线无人机干扰器的基本原理并不复杂:一个装有天线的廉价金属盒会产生电磁噪声来阻挡引航信号或视频信号。除此之外,还有一场不断发展、风险巨大的技术军备竞赛。托尔斯托卢日斯基少校说,每隔8到12周,电子战或无人机的操作方式就会发生重大变化。双方在200兆赫到1000兆赫甚至更高的宽频谱内切换。但乌克兰国防基金的安德烈·利斯科维奇说,去年的“主要竞赛”是频率从标准GSM频段(即移动电话使用的频段)降至300兆赫,这就使寻找现成的零部件变得更加困难。
这些频率激增的结果是,反无人机车辆看起来像蒸汽朋克风格的豪猪,身上长着六根天线,以防御不同的无人机,每根天线都要消耗大量电力。
防御者还必须知道何时何地该集中注意力。使用发射大量无线电波的设备不仅存在电子“自相残杀”的风险,还会让使用者成为潜在目标。知道何时打开它,以及在哪个频率上打开它,这取决于被动传感器,它可以对来自另一方的无线电发射进行三角测量,以找出其来源。冲突初期用来发现廉价无人机的传感器已不再那么有用了。今天的一些传感器位于太空中:乌克兰正在使用美国制造的卫星传输的数据。
更常见的是频谱分析仪,这是一种价值7000美元的小盒子,能够随时分离出正在广播的不同频率。这些信息可以指导军队进行干扰。理论上,频谱分析仪可以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巨大的电子哨所,以检测整个前线的辐射信号。利斯科维奇估计,这样每公里前线将花费约1万美元,整个前线可能花费1000万美元——这个数额并不算大。但就像战争中的许多其他方面一样,问题在于供应链。只有美国和德国的三家公司能制造这种设备;周转时间为8个月。
最新的挑战是“最后一公里”的自动化和光纤无人机。“最后一公里”的自动化通过引导无人机靠近目标,然后使用人工智能进行视觉锁定和打击,能够避开大多数战术电子战盾牌。光纤无人机于2024年春季首次出现在战场,它在飞行时会解开线轴,使其更难操纵,但也不会受到电子战干扰。光纤无人机经常率先发动攻击,首先瞄准并摧毁电子战系统,以便其他由无线电操控的无人机能够跟进。双方都在加强这项技术。俄罗斯是第一个采用该技术的国家,目前处于领先地位。频闪仪(用闪光灯晃花无人机摄像头)等方法也在测试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