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新闻 军情参考 军事图片

苏联摄影师镜头中新中国的第一抹彩色瞬间

文汇网 2019-12-12 14:28:40
A+ A-

【导读】时光如水,日月恒新。中国踏过改革开放40年的门坎,又将登上共和国成立70年的台阶。

苏联摄影师镜头中新中国的第一抹彩色瞬间

▲解放初期的上海南京路

时间久远,历史离我们并不遥远。这是一组拍摄于1949~1951年之间的照片,为孕育和诞生之初的新中国留下了罕见的彩色影像。在略有白点的画面中,站起来的中国人民豪迈热情,一边战斗,一边建设,令人感觉是那么的亲切。

万象更新的2019年伊始,让我们共同来回眸新中国的第一抹“彩色瞬间”。

苏联摄影师镜头中新中国的第一抹彩色瞬间

苏联摄影师镜头中新中国的第一抹彩色瞬间

苏联摄影师镜头中新中国的第一抹彩色瞬间

苏联摄影师镜头中新中国的第一抹彩色瞬间

苏联摄影师镜头中新中国的第一抹彩色瞬间

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决定性胜利,新中国即将诞生。这一历史时刻,苏联青年和新闻代表团受邀来华访问,这其中就包括苏联著名的电影摄影师弗拉基斯拉夫?弗拉基斯拉沃维奇?米科沙,作为苏联彩色摄影的先锋,他早在1930年代就开始拍摄五彩缤纷的影像。

从这一年四五月起,米科沙和同事走遍中国大江南北,拍摄了彩色纪录片《中国人民的胜利》,并留下大量纪实照片。

苏联摄影师镜头中新中国的第一抹彩色瞬间

▲米科沙回忆录《我把时间定格》(又译《我用镜头停止了时间》)

他们的表情丰富多彩

他的镜头覆盖了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广州、沈阳等主要城市。拍摄下了插着五星红旗和镰刀锤子红旗的北京前门火车站,车水马龙的北京街头,挤满观光人群的鼓楼,老师领着孩子们参观的颐和园;洗尽铅华的上海外滩,黄鱼车、自行车、小汽车和有轨电车同行的南京路,风景怡人的黄浦江畔等等。

苏联摄影师镜头中新中国的第一抹彩色瞬间

▲当年的北京前门大街

苏联摄影师镜头中新中国的第一抹彩色瞬间

▲老师领着孩子们参观颐和园

苏联摄影师镜头中新中国的第一抹彩色瞬间

▲上海大厦周边景象

苏联摄影师镜头中新中国的第一抹彩色瞬间

▲各种交通工具并行的外滩

苏联摄影师镜头中新中国的第一抹彩色瞬间

▲繁忙的船运码头

在反映朝气蓬勃的人民政权的照片中,题材最多的是解放军。为了拍摄,他几乎从太行山区穿越到江南水乡,将解放军和敌后游击队的英姿记录在胶片上。仔细辨认,所拍摄的人员包括水兵、坦克兵、步兵、炮兵和游击队员等,他们的表情丰富多彩。

苏联摄影师镜头中新中国的第一抹彩色瞬间

苏联摄影师镜头中新中国的第一抹彩色瞬间

▲渡江战役现场,苏联摄影师一路随军拍摄

像一位战士的特写,他头戴缴获的美式M1钢盔,手拿汤普森M1冲锋枪,奇怪的是,他身上披挂的弹链却插着重机枪所用的大口径子弹,显示他实际是机枪班的一员,负责为主射手供弹并提供贴身掩护。而从背景看,画面的主人公及其战友正行进在“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道路上,眼神中透露着必胜的信念。

苏联摄影师镜头中新中国的第一抹彩色瞬间

▲手拿汤普森M1冲锋枪的战士

另一位被摄入镜头的战士显然来自高技术兵种,他身后是一辆T-26轻型坦克,这是抗战期间苏联援华的,可后来国民党却拿它去打内战,最终为解放军缴获。米科沙回忆,这名战士文化水平不高,但刻苦而勇敢,嘴上那道明显的疤痕,就是与敌人近战时留下的,而那次战斗的战利品正是这辆坦克。结合历史档案看,这名战士及其坦克来自华北军区特种兵战车团,参加过解放天津等战斗。

苏联摄影师镜头中新中国的第一抹彩色瞬间

▲这名坦克兵嘴上有枪疤,表明他经历过战火的洗礼

照片中有两张反映解放军与江南游击队胜利会师的情景,其中女游击队员与解放军的合影尤为打动人心。女游击队员年轻坚毅的青春面庞与唇边难以抑制的一丝微笑,体现了长年坚持敌后斗争的干练和迎来主力后的喜悦。更加打动人心的是,这位戴着农妇常见的头巾、腰上还系着蓝印花布围裙的女主人公,却抄起一支美制M3盖德冲锋枪,拉开伸缩枪托,抵住肘窝,这个自然摆出的战斗架势,展现了中国人民敢于斗争、争取胜利的精神!

苏联摄影师镜头中新中国的第一抹彩色瞬间

▲女游击队员与解放军

他们对新生活的向往一目了然

当然,米科沙此行最重要的报道主题还是开国大典。在报道这一意义非凡的时刻时,米科沙明显突出“红”“喜”“天”三个方面。

“红”字不用说,他的镜头里,举行庆典的北京城到处都是大红灯笼、红旗、红丝纱和红五星。

苏联摄影师镜头中新中国的第一抹彩色瞬间

▲解放军受阅部队通过天安门广场,五星红旗高高飘扬

“喜”字被米科沙表现得淋漓尽致,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的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喜笑颜开,初到北京的少数民族少女喜上眉梢,有幸参加庆典的青年们喜不胜收。

苏联摄影师镜头中新中国的第一抹彩色瞬间

▲参加开国大典庆祝活动的男女青年,他们的脸上洋溢着翻身做主人的欢喜

“天”字更是米科沙有意而为,在鞭炮与白云的映衬下,虽然天空偶尔不是很蓝,但他的照片依然把大面积画面留给天空,有时候天空甚至占到一半以上的画面,而且照片中的人物完全以天空为背景,显然米科沙是蹲下来仰拍的。

苏联摄影师镜头中新中国的第一抹彩色瞬间

苏联摄影师镜头中新中国的第一抹彩色瞬间

▲开国大典上的人们

这里有个典故,“中国”在俄语里又被称作“天朝、普天下之国”,强调国家伟大、地域博大,米科沙很想让苏联人民了解“普天之下,换了人间”的中国。

一位好的摄影师,会让镜头表达鲜明的立场与观点,米科沙就是这样的行家里手。他认为,要表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表现共产党的强大领导力,就要表现出人民群众的真正幸福。

苏联摄影师镜头中新中国的第一抹彩色瞬间

▲参加开国大典庆祝活动的女青年

与开国大典有关的照片中,中国社会不同阶层、不同年龄、不同民族、不同职业的人物几乎都涵盖了。他们毫无拘束,热情开朗,一种对新生活的向往一目了然。

米科沙的艺术发掘能力非常强,在拍摄庆典准备阶段时,他抓住农民赶着马车经过天安门的场景,人车占据了整个画面的一半,步履匆匆的赶车人没有在意周围景色,也许是习以为常了,而身后就是封建帝王居住过的紫禁城,如今这里已是人民的天下了。

苏联摄影师镜头中新中国的第一抹彩色瞬间

▲农民赶着马车经过天安门的场景

米科沙非常亲和,不仅经常耐心地为各种各样的人拍照,还高兴地与拍摄对象一起合影。在拍摄开国大典休息之余,米科沙还饶有兴致地教中国姑娘们使用他的摄像机。

苏联摄影师镜头中新中国的第一抹彩色瞬间

苏联摄影师镜头中新中国的第一抹彩色瞬间

▲中国女青年对米科沙的彩色摄像机很感兴趣

他和中国的故事并没有结束

1949年12月,新中国最高领袖毛泽东访问莫斯科,12月16日,在克里姆林宫与斯大林会见,两人就一系列重大问题交换了意见。12月21日,苏联大剧院举行盛大表演,两位领导人共同出现在看台上。这些国事活动中,负责摄影的恰恰是久经考验的新闻老兵米科沙。

一年后的1951年5月,北京连续举行盛大活动,庆祝国际劳动节和五四青年节,米科沙再次来到中国,作为外宾的他用相机记录了这一切。不久,苏联国家艺术出版社发行名为“北京街头节日庆典”的明信片,用的就是米科沙的彩色照片。

苏联摄影师镜头中新中国的第一抹彩色瞬间

▲1951年五四青年节活动,秧歌队表演精彩纷呈

有一张明信片上的人物是参加节日游行的农民、工人和学生,穿着传统服饰的农民组成秧歌队,敲着腰鼓,载歌载舞,工人与学生穿着那个年代最流行的白衬衣和蓝裤子,衬衣下摆扎在裤子里,排成队走在秧歌队后面。

苏联摄影师镜头中新中国的第一抹彩色瞬间

▲1951年的北京天坛

他们的身后是天坛公园的成贞门,这是一座三孔城门,旧时不同身份的人要从不同门孔进出,但现在是人人平等的社会,这道“隔离之门”早已变成久远的历史遗迹了。有意思的是,门楼的红墙上贴着“全世界无产阶级团结起来”的标语,米科沙并不懂中文,却有意识地将这一标语与现场人群结合起来。

苏联摄影师镜头中新中国的第一抹彩色瞬间

▲拍摄北京庆祝国际劳动节游行时,米科沙不仅要当摄影师,还要兼顾录音师的工作

作为苏联著名的电影摄影师、导演、编剧、战地记者、评论员,米科沙于1943、1949和1951年三次获得斯大林奖金,1976年荣获苏联国家奖章,1990年荣获“人民艺术家”称号。在其创作生涯里,“中国”是他自认为最重要的外国题材,又因幸遇1949年中国解放和开国大典等伟大时刻而更感自豪。

苏联摄影师镜头中新中国的第一抹彩色瞬间

苏联摄影师镜头中新中国的第一抹彩色瞬间

苏联摄影师镜头中新中国的第一抹彩色瞬间

苏联摄影师镜头中新中国的第一抹彩色瞬间

苏联摄影师镜头中新中国的第一抹彩色瞬间

“登上天安门那一刻,我和他们(指友好的中国人民)已然没有彼此之分。”米科沙后来回忆说。

摘自《档案春秋》(dacqbjb),部分图片源自吴健先生

作者:吴健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