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新闻 军情参考 军事图片

17岁担任师政委 22岁任纵队司令 他的一生有太多传奇……

中国军网 2019-08-12 14:41:43
A+ A-

今天是2019年8月12日

一位开国上将逝世34周年的日子

他17岁担任师政委

22岁任纵队司令

解放战争时期屡建奇功

开辟辽东根据地

新中国成立后

他抱病创作的《长征组歌》

在军内外广为传唱

……

革命一生、战斗一生

他就是开国上将萧华将军

17岁担任师政委 22岁任纵队司令 他的一生有太多传奇……

今天

我们一起重温

他的传奇故事

“娃娃司令”破解“冀鲁联防”

1916年1月21日,萧华出生在江西省兴国县一个贫苦工人家庭。从小受到革命氛围和进步思想熏陶的他,心怀少年壮志和报国之心,年仅17岁就担任了少共国际师政治委员。

1938年,22岁的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司令员兼政委萧华率部从晋西出发,进入了冀鲁边抗日游击区的中心乐陵。

在萧华的领导下,仅两个多月的时间,乐陵、宁津、庆云三县就成为八路军巩固的根据地,周围大片区域成为了八路军的游击区。

这些在日寇魔爪下沦陷的土地又回到了人民手中,开始恢复生机。年轻有为的“娃娃司令”萧华在冀鲁边区声名远播。

萧华(资料图)

萧华(资料图)

国民政府山东省主席沈鸿烈消极抗日。此时,他与国民政府河北省主席鹿钟麟正策划组织“冀鲁联防”,试图以软硬兼施、南北夹击的方式,把八路军赶出冀鲁边区。

沈鸿烈写信给国民党乐陵县县长牟宜之,要他使用一切手段使萧华的挺进纵队无法存身。但沈鸿烈没想到的是,牟宜之早已与萧华成了莫逆之交。

为了争取沈鸿烈共同抗日,萧华亲赴惠民县城,与沈鸿烈谈判。听说萧华不过22岁,沈鸿烈不屑一顾,将萧华安置在旅馆,避而不见。

萧华便起草了一份《告惠民各界的慰问信》,油印出来到街头散发。这份慰问信写得有激情、有文采,阐述了八路军的抗日主张,读起来令人酣畅淋漓。一时间,惠民城里街谈巷议,八路军的“娃娃司令”如何深明大义、有才有为。

沈鸿烈弄巧成拙,迫不得已接见了萧华。萧华思维缜密,出口成章。沈鸿烈听不进萧华所说的毛泽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但萧华的胆略和才华又一次深深打动了牟宜之,他要和萧华一起抗日救国。

不久后,沈鸿烈来到乐陵“洽谈政事”,萧华再一次提到抗日统一战线,沈鸿烈不仅反驳了萧华的话,还口气强硬地说:“你们应该尽快撤出山东,否则你们不但夺了我的地盘,还夺了我的部下。”

牟宜之(资料图)

牟宜之(资料图)

牟宜之突然被沈鸿烈的士兵挟持带走,汽车开到乐陵南关,被群众团团围住。挽留抗日的牟县长的口号响彻城内外,沈鸿烈只好放了牟宜之。随后,牟宜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坚定地走上了抗日救国的道路。

与萧华斗法,沈鸿烈一败惠民,再败乐陵。得到日军即将扫荡鲁西北的消息后,沈鸿烈匆忙逃离,再也无力顾及萧华和挺进纵队。

萧华另一手就是“打鹿”。与沈鸿烈不同,国民政府河北省主席鹿钟麟企图用武力征服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将萧华赶出冀鲁边。

鹿钟麟收买民团头子孙仲文,让他替自己消灭萧华的挺进纵队。孙仲文调集手下人马,开始了企图占领盐山县冀鲁边根据地的行动。他扣押我党的往来人员、活埋抗日干部、打死我军的哨兵……

萧华下令杨靖远率部攻打孙仲文的老巢,但杨靖远不幸壮烈牺牲。孙仲文将杨靖远的头割下来,挂在城楼上。

萧华悲愤交加,立即派时任锄奸部部长的周贯五率部连夜开赴盐山县大赵村,转眼间就攻破孙仲文的老巢,孙仲文的大半人马投降,少数负隅顽抗的被消灭。

沈鸿烈与鹿钟麟的“冀鲁联防”计划彻底泡汤。

东北战场,他屡屡开创先例

1945年12月,萧华担任辽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12月28日,毛泽东起草了《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指示。

当时,东北匪患猖獗,蒋介石在大规模向东北运兵的同时,大批地收编土匪,并且委以国民党军的番号。他们到处攻城夺地,奸淫掳掠,无恶不作。

萧华率部首先在安东打响了剿匪战斗,而后长途奔徙进剿临江、抚顺的匪徒,进而挥师岫岩。历时两个多月,萧华指挥部队歼灭了土匪2万多人,建立了巩固的根据地。

萧华(资料图)

萧华(资料图)

1946年3月,国民党军占领沈阳之后,集两路重兵同时向本溪进攻,萧华和刚刚上任的辽东军区司令员程世才坚守本溪。后来,四平战事告急,程世才率领部分兵力参加四平保卫作战。

而此时,杜聿明却将矛头对准了本溪。他亲自指挥,集中5个师5万兵力,并调用飞机助战,分3路进攻本溪。面对强敌,萧华率部浴血迎战。

本溪保卫战历时33天,共毙、伤、俘国民党军4700余人,牵制国民党两个军兵力于南满地区,迫使国民党军在本溪、四平两个战场作战,分散兵力,减弱了对四平进攻的力量。

为保存我军有生力量,萧华率部撤出本溪。他发现国民党军在沈阳至营口一线的主要城市,兵力比较薄弱。萧华请战向鞍山进攻,以便钳制敌人,配合北满作战。

萧华(资料图)

萧华(资料图)

经过两昼夜激战,我军收复鞍山。紧接着,萧华又挥师把海城围了个水泄不通,并在毛泽东的指挥下展开政治攻势。而此时,蒋介石也在号令他的部下速解海城之围。

杜聿明预料新1军军长孙立人可能不会痛痛快快地执行救援任务,便径直去见蒋介石。到了次日,蒋介石突然又召见杜聿明,说已允许孙部休息三天,要杜聿明令184师死守待援。

这让184师师长潘朔端十分恼火。这个时候,萧华又选了30多名投诚的国民党兵,带着宣传品进入海城,宣传东北民主联军的宽大政策,晓以利害。

在强大的军事压力和政治攻势面前,潘朔端宣布起义,震撼了整个国民党军队。

萧华指挥的鞍海战役,采取军事打击与政治攻势相结合的方法,开创了解放战争时期在东北战场上国民党军起义的先例,为尔后争取国民党军起义投诚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不久后,陈诚成了国民党东北行辕主任。他调集8个师计10万兵力,挥师南满。萧华诱敌深入,在将号称“千里驹”的国民党军第25师引诱至预设战场新开岭之后,萧华集中优势兵力一举将其歼灭,俘虏了师长李正谊以下8000多人,创造了东北民主联军一次作战歼灭一个整师的先例。

他创作的《长征组歌》,成为传唱经典

1955年,萧华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64年10月,是红一方面军开始长征30周年。萧华是万里长征的参加者。他深感自己有义务,有责任把它写出来。1964年4月,萧华因病到杭州疗养,他每天坚持读书练字,笔耕不辍。

经过反复考虑、比较,他认为诗歌这种形式,可以用丰富的思想感情,凝练而有韵律的语言,集中、概括、形象地表现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

为了准确全面地了解红军长征历程,萧华找来大量资料,经过仔细甄选,最后选取了12个最具代表性的典型事件,开始了写作。他常常陷入忘我的境界,书房的灯光亮到深夜。

怀着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极大的创作热情,萧华以抱病之躯,废寝忘食,倾情创作了以《红军不怕远征难》为总题的《长征组诗》。

萧华(资料图)

萧华(资料图)

1965年7月1日,《解放军报》全文发表了长征组诗《红军不怕远征难》,《解放军文艺》7月刊也予以登载。

1964年12月,战友歌舞团从萧华的12首长征诗词中选出10首进行谱曲,分别是:《告别》、《突破封锁线》、《遵义会议放光辉》、《四渡赤水出奇兵》、《飞越大渡河》、《过雪山草地》、《到吴起镇》、《祝捷》、《报喜》、《大会师》共10个战斗生活画面。

借用了江西采茶调、苗家山歌、湖南花鼓、云南花灯以及陕北秧歌等艺术表现形式,经过谱曲,《长征组诗》变成了《长征组歌》。

1965年5月初,经过修改的《长征组歌》正式排练。据歌唱家耿莲凤回忆:经过两个多月的紧张排练,7月18日,萧华审看《长征组歌》。第一首歌《告别》刚结束,他就泣不成声,台下观看的老红军哭成一片,演出只好暂停。

1965年8月1日建军节,《长征组歌》在北京正式演出。随后在全国各地公演,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周恩来总理十分关心和支持《长征组歌》的创演工作,大家称他为《长征组歌》的总导演。他曾先后10多次观看、审听和指导《长征组歌》的创作和排练,并安排战友歌舞团随他一起到国外出访。

他曾这样评价萧华和他的组诗:“只有经过了长征的人才会写出《长征组歌》;只有有激情的人才会写出《长征组歌》。你为党和人民做了件好事,为子孙后代做了件好事,我感谢你。”

1975年,周总理病重期间,特意让秘书向原北京军区战友歌舞团索要《长征组歌》录音带。他是听着《长征组歌》的战斗旋律,抵抗病魔,直到生命最后一息的。

半个多世纪以来,《长征组歌》演唱不衰,深受海内外同胞的欢迎,激励鼓舞了几代人,成为了不朽的经典。

1985年8月12日,萧华因病去世,走完了一生。

萧华将军逝世34周年

缅怀!致敬!

责任编辑:傅鑫 CM033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