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新闻 军情参考 军事图片

你们知道沈阳站前的坦克塔是咋回事吗?

2018-10-09 16:41:04
A+ A-

沈阳是一座不缺雕塑的城市,这里有几百年来关东匠人的积累,有雄厚工业基底贡献的先进技术和材料,还有个全国闻名的鲁美雕塑系。很多雕塑凝固了这座城市的生活和城市人的想法,于是就与城市融为一体了。也有很多雕塑,好像天外来客,看着让人摸不着头脑,哪天被拆走了,都不觉得它有过。

你们知道沈阳站前的坦克塔是咋回事吗?

坦克塔曾经与沈阳这个名字紧密相伴摄影/杨树

沈阳人,翻翻自己家的相册,看看有多少在南站坦克塔下面的合影。那个年代,不管是接亲戚,还是送朋友,都会在坦克塔下面拍照留念。所有来沈阳的外地人,出了火车站,第一眼望见的也是高高的坦克塔。和同学约逛太原街,集合地点也会选在坦克塔下,因为那里目标准确,不会走散。坦克塔、南站、太原街,这三位一体的地理坐标,指向的都是我们童年时代的幸福与快乐。

几个同学并肩,有说有笑,从胜利大街往太原街走,兜里的零钱铆足了劲要扔在冷食宫里。我们边走边唠,一个同学突然提问:

“谢瓦尔德纳泽是谁?”

“苏联外长,你都说多少遍了?”

“显你知道地多呗!”

大家一起哄他。“给XX一大哄啊!阿哄——阿哄——”

他还大萝卜脸——不红不白,继续问:

“你们知道坦克塔是咋回事吗?”

这个大家伙可真不知道,等他开口。

“咱们沈阳站前是坦克塔,哈尔滨站前是步兵塔,长春站前是飞机塔,大连站前是军舰塔……”

这个小常识,在我们那个评书一统天下的年代,可算是够派,比什么“一百单八将”、“十八般武器”、“二十八星宿”更能吸引我们这些好战少年。

少年们一路打打闹闹,走过了十多年的光景。参加工作以后,因为对东北近现代史感兴趣,背上包游走了很多城市和遗迹,惊讶地发现,苏联红军的纪念碑竟然遍布东北各地,大到省会城市,小到偏远乡镇。据田志和编著的《永恒的怀念》一书统计:东北地区有42个市县修建了苏联红军的纪念碑,红军烈士墓更是不计其数。东北的四座大城市也都走遍,除了长春是飞机塔,哈尔滨和大连都不象那个同学说的,什么步兵塔和军舰塔,而是更雄伟、更具艺术价值、以人物为主的纪念碑。

你们知道沈阳站前的坦克塔是咋回事吗?

1946年3月一名苏军士兵在坦克塔前留影图片来源/LIFE杂志

你们知道沈阳站前的坦克塔是咋回事吗?

1948年10月的沈阳站前坦克塔  摄影Jack Birns

这么多苏联红军纪念物的背后,是一段值得永久铭记的历史。我就拿沈阳的这座坦克塔来讲讲,它的正式名称叫做“苏联红军将士阵亡纪念碑”,落成于1945年11月。


在二战最后一年的8月8日,打扫完欧洲战场后,苏联对日宣战。第二天凌晨,集结于伪满洲国边境的150万红军向日本关东军发起闪电式进攻,仅7天时间,这朵皇军娇艳的花朵便被摧残凋零。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投降。8月19日,苏军先遣部队空降沈阳,在机场偶然抓获伪满皇帝溥仪。8月24日,苏军外贝加尔方面军近卫坦克第6集团军的一支坦克部队抵达沈阳,在试图控制日本人盘踞的奉天驿时,遭到藏匿在车站内日军溃兵的突然袭击,苏军多辆坦克中弹起火,20名坦克兵牺牲。

为纪念这一事件,苏军指挥部决定在此修建纪念碑,并将烈士骨灰安葬于此。纪念碑的设计图纸由苏方工程技术人员绘制好后,苏军驻沈阳卫戍司令部派人找到学建筑的年仅18岁的鲍文仲,任命他为工程现场管理员,并招募50名石匠,开始施工。11月6日,纪念碑落成。整个纪念碑由花岗岩石条砌筑,通高30.14米,碑冠为一辆坦克车模型,青铜材质,由鞍山铸造,重13吨,炮口指向东方,既日本国方向。

你们知道沈阳站前的坦克塔是咋回事吗?

1950年代沈阳市民在坦克塔下举行纪念活动图片来源/辽宁记忆

你们知道沈阳站前的坦克塔是咋回事吗?

建国初期沈阳站前坦克塔图片来源/辽宁记忆

你们知道沈阳站前的坦克塔是咋回事吗?

1983年沈阳站前坦克塔摄影/刘生生

你们知道沈阳站前的坦克塔是咋回事吗?

1990年代沈阳站前坦克塔摄影/刘生生

你们知道沈阳站前的坦克塔是咋回事吗?

2006年沈阳站前坦克塔摄影/杨树

在我们中国人传统的视野里,馒头坟前的一块石碑是纪念亡人的标准配置,而且这种景象绝不会在城市中心看到。作为烈士坟墓的坦克塔的出现似乎在挑战中国人的底限,然而,这座纪念碑在火车站前耸立了60多年,没有人觉得它是坟墓,而且觉得这种建筑也好,雕塑也好的物件,给城市增添了几分阳刚之气。在沈阳,最早引入西洋纪念碑建筑样式的是日本侵略者,1918年的中山广场中央就树立着一座标准的古埃及式方尖碑。

为了弄清这些纪念碑的源流,我向毕业于鲁美雕塑系的雕塑家J先生请教。J先生留着一撮倔强的小胡子,他每次开口前都要做片刻沉思。当听到我询问坦克塔的事情,他向我娓娓道出自己的故事。

“我与坦克塔有一段故事,不知当讲不当讲……那是我十岁左右,忘了是什么事,我爸打我,我就赌气离家出走,到了南站,就在坦克塔下边熬了一宿。还好是夏天,那也挺冷,挺痛苦,周围都是氓流,和他们互相靠着取暖,混过一夜,第二天自己回家了。那一宿对这座纪念碑,尤其是底下的青铜浮雕,记忆犹新。我对它的感情啊,是很深的……”

J先生这样的开场让我有些措手不及,我准备好的那些问题——关于纪念碑与雕塑的区别,关于此种纪念物造型的演变过程,关于鲁美雕塑教学传统受苏联影响等等,都轻描淡写,一带而过,我们更多谈及的则是关于这座纪念碑的迁移。

从2003年开始,为了保证地铁工程顺利进行,沈阳市多次向国家文物部、民政部递交拆迁方案,终于,在2006年9月,坦克塔被迁移到北陵东边的烈士陵园内。对于这项迁移工程,我和J先生的看法是一致的,不管是“承重问题”,还是“空洞问题”,只要是技术上的问题,都能想出办法来解决。就怕问题出在观念上,比如要打造站前欧洲风格街区,坦克塔影响整体效果;比如坦克塔挡住了后面“沈阳站”中间的“阳”字,不吉利;比如沈阳站周围拥挤喧闹,不适合烈士们安寝;再比如坦克塔就是一座坟,市中心怎么能有坟呢?

迁移坦克塔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在这个时而高歌猛进,时而迷雾重重的城市里,人们只能通过小道消息来猜测。知识分子会引经据典,纵寻历史,横扫欧亚,讲出头头是道的前因后果。而作为老百姓,只是缺少了那个“约见”的地点,对吃喝拉撒的生活毫无影响。我和J先生讨论的结果涉及更多的是本地人历史观念的问题。

日本和俄罗斯是东北亚地区新兴的两个强国,他们同在19世纪末登上北太平洋西岸的这片舞台,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他们有过两次大规模的交手,各有胜负,而且都在沈阳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战绩。

第一次是1904年到1905年间的日俄战争,决战之地就在沈阳,最后俄国惨败,将东北南部地区的权益让给日本,从那以后,日本有了满铁,有了关东军,有了九一八事变,有了伪满洲国。如今在沈阳南郊沙河岸边的两块高地上分别树立着日俄两国的纪念碑,来昭示那场惨烈的战役,也流露出两家惺惺相惜的情愫。沈阳人应该永远记住这两座碑,因为在日俄两国酣战之时,他们丝毫没有顾及中国人的存在,而那时的中国政府软弱到眼睁睁看着强人在自家院子里斗殴,还呵斥家人不许上手。

你们知道沈阳站前的坦克塔是咋回事吗?

耸立在沈阳南郊沙河岸边的日俄战争纪念碑摄影/杨树

第二次就是上述提及的苏联出兵东北,强弩之末的关东军被乘胜而来的苏联红军摧枯拉朽,连共产党人斯大林都要兴奋地给自己点赞,可算给老沙皇的军队出了一口恶气。与上次不同的是,俄国人全面接管东北之后,并不贪恋土地,而是把日本人经营伪满洲国留下的大批物资、产品和工业设备作为战利品拉回国内,最近流传网络的大量铁西工厂遭洗劫的照片正是那段历史的明证。之后,苏军把东北权益分别交给国共双方,导致东北割据局面的形成。这一回合俄国完胜日本,他们在日本人修建的奉天驿前竖起一座坦克塔,再次营造出面面相觑的纪念氛围。

40年之间的两组纪念物,象两部承载了珍贵历史信息的教科书,树立在饱经风霜的沈阳城。时下,东北亚局势再次进入紧张状态,刚刚享受了70年和平,30年发展的中国人,尤其是东北人,应该怎样看待日俄两个宿敌的相处?是发起第三次交手,还是携手合作,与中、朝、韩一起开发环日本海经济圈?如果搞一次网络调查,数据的指针会略微偏向于后者。为什么?因为对这两段历史知之甚少,课本上只轻描淡写,倒是影视剧作品中泛滥着大量雷人的桥段,不是炽热的爱,就是刻骨的恨。因此,迁移坦克塔是错误的,把第二本教科书撕毁了,让两个影响地区形势的关键要素慢慢淡化,进而被人淡忘。忘却了历史就好比缺失了灵魂,往前的步伐就会变得踉踉跄跄。

翻回头来还是讲讲坦克塔作为艺术品的价值吧。在我们少年时代力所能及的地理范围之内,沈阳站地区是一个非常熟悉又陌生的地方。熟悉,是因为每个礼拜都要朝圣般去游走一番;陌生,是那里的建筑所营造的氛围完全与家园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它好像远在欧洲,却可花几毛坐车抵达,赏心悦目,又储备丰富。J先生讲,坦克塔与沈阳站和站前的那些建筑一样,都充满了古典主义气质。苏联的这些纪念碑样式也不是完全凭空想象,你能从古罗马时期、中世纪、巴洛克时代的建筑中找到源头。斯大林在掌权后一直推崇古典主义风格,尤其二战后的城市雕塑,在造型上体现出经受战争洗礼的苏联人民雄浑不屈的意志,风格上追求简约、大气,时代感强,即使现在看来也依然充满震撼力。

你们知道沈阳站前的坦克塔是咋回事吗?

坦克塔正侧立面图图片来源/《沈阳都市中的历史建筑》

沈阳的这座坦克塔纪念碑,应该是由雕塑家设计的。它的造型简单,但通体的比例以及各组件与整体的关系都控制得严格有序。设计者考虑到人站在地面上的观赏视角以及距离变化所产生的视觉感受,非常合理、严谨、浑厚,站在纪念碑前,油然生出一种崇高向上的感觉。虽然与苏联国内的城市雕塑作品无法比拟,但在沈阳也算是数一数二的。从那个时期一直到五、六十年代,苏联涌现出大量以卫国战争为题材的写实风格的雕塑作品,它们对鲁美雕塑系的教学与创作影响深远。

更值得一提的是,这座纪念碑与站前这片古典主义样式街区十分匹配,欧洲各大都市的中心广场也都是以高耸的纪念碑为核心点和制高点来拉升整个区域建筑乐章的旋律线,从而奏响一段高亢的华彩。可惜的是,现在的站前广场上无所建树,平淡无奇。

你们知道沈阳站前的坦克塔是咋回事吗?

被迁移到苏军烈士陵园内的坦克塔和烈士墓碑摄影/杨树

坦克塔被迁移到北陵东面的烈士陵园内,掩映在花木丛中,幽僻而安详,确实是烈士长眠的好地方。塔下墓碑密布,共有379座,大部分没有名字,有几块有名姓的,比如这一块写着:

别里亚科夫

近卫军高级技师

中尉

生于1922年

逝于1945年12月4日

一位23岁的小伙子,在沈阳的冬日里失去了生命,经历卫国战争,他在国内可能已经没有了亲人,只能寄骨于这座陌生的城市。他是怎么死的?他有没有恋人?他长得是不是很帅气?站在他的墓前,我忽然有了很多很多问题。

责任编辑:李德全 CM034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