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新闻 军情参考 军事图片

抗战胜利73年 不能忘记的战争罪魁:日军战时大本营

中国军网 2018-09-20 13:37:48
A+ A-

73年前的9月2日,在东京湾的战列舰“密苏里”号上,日本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为中国抗日战争,也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画上了一个欣喜而沉重的句号。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日军大本营是19世纪末至二战结束前日本发动大规模战争期间的陆海军最高统帅部。自中日甲午战争以来至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期间,日本帝国陆海军曾三次设置战时最高统帅机关——大本营,统一指挥陆海军战略行动,是直属于天皇的最高司令部。大本营是日本扩大侵略战争和陆海军对立的产物。二战时期日军的大本营被同盟国称为“帝国总司令部”。

甲午战争时期日军首设大本营

日本自明治以来,陆海军就处于独立、对等的地位,争权夺利,谁也不服谁,甚至为使用“海陆军”还是“陆海军”打得不可开交。1893年(明治二十六年)2月,为协调各自为政的陆海军军令机关,解决战时统一指挥问题,明治天皇命令起草《战时大本营条例》。所谓战时大本营,就是战时天皇指挥日本军队的最高统帅部。参谋总长有栖川宫陆军大将主持草拟了条例,经陆、海军大臣协商并联名签署后,奏请天皇批准。5月19日,明治天皇颁布了《战时大本营条例》:

第一条  在天皇之大纛下,设置最高统帅部,称为大本营。

第二条  在大本营中,参谋总长参与筹划最高统帅部的军事机密事项,负责拟定帝国陆海军的重大作战行动计划。

第三条  参谋由陆海军武官充任,其人员另行规定。

第四条  在大本营中设置各机关的高等部,根据重大作战行动计划管理其事物。

该条例中“大纛”就是“大旗”,天皇大旗即天皇。因而,大本营是天皇领导下的最高统帅部,是国家、军队的指挥中枢。

从该条例中可以看出,它的特点首先是在军制上明确规定了“陆主海从”的传统思想。(陆军)参谋总长和海军军令部长虽都直属天皇,但战时设置大本营时,参谋总长就成了天皇的参谋长,而海军军令部长则在参谋总长之下,受其指挥,其地位与副总长相平行。而参谋总长既是陆军的,也是全军的。

在制定大本营条例的同时,参谋总长有栖川宫还负责起草了该条例的两个附件《陆海军交涉程序》和《战时大本营编制》。根据《战时大本营编制》,规定大本营成员为侍从武官、军事内局长、大本营参谋、兵站总监、大本营管理部长、陆海军大臣。其中核心成员是大本营参谋,由参谋总长任长官,由陆军参谋官、海军参谋官、陆军副官、海军副官组成。

抗战胜利73年 不能忘记的战争罪魁:日军战时大本营

明治时期日本陆军省

此时,中日两国间的对立已发展到即将爆发战争的地步。1894年5月,朝鲜爆发了东学党之乱,朝鲜政府军节节败退,被迫向宗主国清朝乞援。对朝鲜半岛垂涎已久的日本政府认为事态很严重,6月2日,伊藤内阁决议出兵朝鲜。6月5日,日本立即设立有参谋总长、副总长、海军军令部长、陆军大臣、海军大臣等参加的“大本营”,作为指挥侵略战争的最高领导机关。

日本自明治中期以来,军事领导机构实行“军政”和“军令”分离的二元化体制,军事行政为“军政”,作战、用兵为“军令”。军政归陆军省、海军省管,军令则归参谋本部(陆军)和海军军令部管。大本营人员构成是以军令机关参谋为主,因此大本营成为陆海军联合的中央军令掌管机关,其核心成员是大本营参谋长陆军大将有栖川宫炽仁亲王(参谋总长)、陆军首席参谋陆军中将川上操六(副总长)、海军首席参谋海军中将中牟田仓之助(海军军令部长)。

7月17日,皇宫内首次召开大本营御前会议,天皇驾临,大本营首脑出席,会上定下开战的重大决策。并任命海军中将桦山资纪担任海军军令部长,取代中牟田中将任海军首席参谋。会上还决定,今后每周星期二、五举行例会。大本营成员本来是清一色的军事人员,但根据天皇的意见,首相伊藤博文、枢密院议长山县有朋也列席大本营会议,以求政略和战略协调一致。此后,外务大臣陆奥宗光也按御命列席了大本营会议。

抗战胜利73年 不能忘记的战争罪魁:日军战时大本营

甲午战争中日军大本营设于广岛第五师团司令部。

大本营随天皇行止而迁移,最初设立于参谋本部。1894年8月5日移至皇宫内。战争期间,大本营曾数次迁移。同年9月13日,大本营随天皇从东京出发,15日到达广岛,称为“广岛大本营”。广岛是靠近战场的水陆交通要冲,广岛至东京的铁路开通,南部的宇品港也被启用。大本营前移至广岛是为了更灵活地指挥出征的陆海军,便于组织内地各部队出动,达到由天皇亲自统帅陆海全军之目的。大本营临时设于第五师团司令部,以师团司令部会议室为天皇起居之所。天皇每天除参加大本营会议外,还处理一般政务。

抗战胜利73年 不能忘记的战争罪魁:日军战时大本营

明治天皇在广岛参加大本营会议。

抗战胜利73年 不能忘记的战争罪魁:日军战时大本营

广岛大本营遗址。1945年8月6日美国投掷原子弹将广岛夷为平地,

广岛大本营(原第五师团司令部)地面建筑被摧毁。

随着战事的发展,大本营于1895年3月上旬拟定了第二阶段作战计划,计划中预定大本营前出至旅顺,尔后推进到山海关附近,就近指挥战地的作战。但出于对天皇健康的担心,3月16日大本营任命陆军大将、参谋总长小松宫彰仁亲王担任“征清大总督”,并决定从大本营中分出作战上必要的各个机构隶属于“征清大总督”,为大本营向前方派遣的战地指挥机构,统帅全体远征军。4月13日,小松亲王率“征清大总督府”成员由宇品出发,经威海卫,于

16

日到达旅顺,正式成立“征清大总督府”,准备大干一场。而此时中国战败已成定局,3月中旬日中双方开始在日本下关举行议和谈判,媾和条约于4月17日签字。同日,大本营从广岛移至京都。大总督府于5月22日迁回京都。5月30日,大本营归回东京。此时甲午战争虽已结束,但由于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强占台湾,引起台湾人民的反抗,日本自5月起派去两个师团的兵力镇压,直到翌年3月局势才稳定下来。1896年4月1日,大本营奉诏解散。

日本第一次成立的大本营,是统一政略和战略、军令和军政、陆军和海军三个一元化领导的最高权威机构,权力集中,精干高效,在战争中发挥了极大作用。

抗战胜利73年 不能忘记的战争罪魁:日军战时大本营

设于旅顺的大总督府

日俄战争时期日军再设大本营

甲午战争后不久,日本海军方面提出了改组大本营的问题,力图把陆主海从扭转为陆海平等。由于陆军方面阻扰,陆海军发生了激烈的正面冲突。陆海军大臣再次帷幄上奏(日本宪法规定,陆海军大臣、参谋总长、军令部总长、教育总长等就重要的军事问题直接上奏天皇叫“帷幄上奏”),问题愈加复杂,结果天皇并未解决问题,就此搁置起来。然而,由于日俄在远东的利益冲突,关系不断恶化,不能继续搁置下去,陆海军当局经多次协商决定,在天皇亲自裁决下大本营平行设置陆海军两个参谋长,力图使陆海两军协调配合。并新设立了军事参议院,作为陆海军的协调机关。

日俄战争前夕,明治三十六年(1903年)12月28日,日本对《战时大本营条例》做了修改:规定参谋总长和海军军令部长同为大本营的参谋长,共同处理最高统帅部的军事机密事务,陆海军的军令部门在战时也保持对等地位。

在正式颁布新《战时大本营条例》的同时,陆海军就《大本营编制》修正案进行了协商,制定了《战时大本营编制》和《战时大本营条令》两个附则,明治三十七年(1904年)2月6日批准。

根据《战时大本营编制》规定,大本营编制中包括:大本营陆军参谋(参谋部、副官部)、大本营陆军各机关(兵站总监部、大本营陆军管理部)、陆军参加大本营的其他人员(陆军大臣)、大本营海军参谋(参谋部、副官部)、海军参加大本营的其他人员和单位(海军大臣、海军军事总监部)。此后根据天皇的旨意,侍从武官被列入大本营编制。从这一编制看,在机构上陆海军完全处于对等地位。而根据《战时大本营条令》,参谋总长与海军军令部长的职责完全对等,在地位上平等。这一点是与甲午战争时期大本营最大的不同。

抗战胜利73年 不能忘记的战争罪魁:日军战时大本营

1904年2月4日,日本内阁会议和御前会议决定对俄国开战;2月6日,日本政府向俄国政府递交断绝外交关系的公文;10日对俄宣战;11日下达组建大本营的命令,13日组建完毕。大本营设在皇宫内,陆海军有关人员分别在平时工作的官厅,即陆军部和海军部各自在参谋部和海军军令部办公,需要开会时再会集于皇宫内。在甲午战争时期,大本营随着战事的发展曾转移到广岛和京都;而此时通信和交通都很发达,同时也为了与政府保持密切的联系,使政略和战略协调一致,大本营始终没有离开东京。大本营会议分御前会议和一般会议。在御前会议上,多数情况是陆海军报告战况,元老、内阁大臣(首相、外相、藏相)、皇太子以及有军籍的皇族列席。头一年每月召开一至二次,以后每三个月左右召开一次。一般会议天皇不出席,每周举行二至三次。

战争期间,军方计划将大本营之一部向前方转移,将大本营分为战地和本国两部分,在野战军和大本营之间设置一个中间机构(相当于前方指挥所),负责指挥野战军的作战。并希望皇太子能出来供职(此后不久,于3月7日,皇太子即增补为大本营成员)。这一设想变化了多次:先是战地大本营方案,后又提出大总督府方案和大司令部方案,最后改为高等司令部方案,其权限逐次受到了局限。5月25日,天皇召见参谋总长和陆军大臣,表明了自己的意图:“为指挥出征陆军中在满洲行动的各部队,设置高等司令部并转移至战地。”6月20日,下达了满洲方面军总司令部的编成命令,任命大本营成员、参谋总长大山岩为总司令官。满洲方面军总司令部相当于大本营精干的前指,编制规模很小,军官只有25人。7月6日从东京出发,31日到达辽宁盖平,代行大本营靠前指挥的职能。

抗战胜利73年 不能忘记的战争罪魁:日军战时大本营

日俄战争时期日本满洲军总司令部

1905年9月,日俄双方签订《朴次茅斯停战协定》,日俄战争结束。至12月,各种战时工作也基本结束,12月20日大本营撤销。

1914年8月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8月23日,日本对德宣战。日军第十八师团和海军第二舰队对德国在中国的基地青岛要塞发起攻击,11月7日占领胶州湾、青岛以及山东铁路全线。在日本决定参加对德作战时,海军就有设置大本营的想法,并着手作了准备。而且为了在《战时大本营编制》中充实海军人员,在《战时大本营条令》中扩大海军军令部长的职权范围,还企图修改这两个文件,以借此提高海军在战时的地位。但是陆军认为,“此役属于部分动员,不必设置大本营”,因此设置大本营的计划未能实现。

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时期日军的大本营

1937年7月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日军不断向华北和华中增兵,战争规模迅速扩大。而且不仅派出陆军野战部队和航空兵,海军的舰队、航空兵、陆战队也参战了。于是,是否设置大本营以统一指挥陆海军作战行动,就成为一个现实问题。

“八一三”事变后,8月16日日本陆海军首脑机关就大本营设置问题进行了研究。陆军省首脑反对在不宣战的情况下设置“战时大本营”,因而只得暂时作罢。9月中旬,日本首相近卫文麿传话给陆、海军省,为了政略和战略的一元化,可以考虑设置包括首相作为成员之一的大本营。

抗战胜利73年 不能忘记的战争罪魁:日军战时大本营

发动侵华战争的第一届近卫内阁。

10月21日,淞沪会战(上海战争)正值激烈时刻,日军参谋本部决定立即设置大本营,急忙着手进行事务性交涉。10月27日,陆军省次官也表示同意。11月2日,陆军省军务局整理了《关于设置大本营的意见》,其设想是把大本营作为统一政略、战略的机关,即指导战争的最高机关。但参谋本部与海军省、海军军令部首脑认为大本营纯属军事统帅机关,因此反对此方案。此后,陆海军省、部就设置大本营问题于11月中旬进行了频繁谈判,并逐渐达成一致。

由于《战时大本营条例》只适用于战时,而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初期,中日两国都没有正式向对方宣战。因此,在11月16日的内阁会议上废除了这一条例,制定了在战时或者发生事变时可根据需要设立大本营的《大本营令》:

第一条  在天皇大蠹下设最高统帅部,称为大本营。

大本营于战时或事变之际,根据需要设置之。

第二条  参谋总长及军令部长为其各自幕僚之首长,运筹军机,策划作战,根据最终目的,谋求陆海两军之同心协力互相策应。

第三条  大本营编制及工作,另行制定。

11月18日《大本营令》公布,同日发布动员令;20日动员完毕,同日制定新的《大本营编制》和《大本营条令》。大本营设在皇宫内。

根据《大本营编制》,大本营分别设置大本营陆军部和大本营海军部。大本营陆军部的组成如下:大本营陆军参谋(大本营陆军参谋部、大本营陆军副官部),大本营陆军各机关(隶属于参谋总长,包括兵站总监部、大本营陆军报道部、大本营附属陆军谍报机关、大本营陆军管理部),以及陆军大臣和处理有关军政事务的必要的随从人员)。

大本营海军部也同陆军部一样,由大本营海军参谋、大本营海军各机关(隶属于军令部总长,包括大本营海军通信部、大本营海军报道部、大本营海军战备考察部、大本营附属海军谍报机关)、海军大臣组成。

抗战胜利73年 不能忘记的战争罪魁:日军战时大本营

海军军令部与海军省。

大本营主要由参谋总长、参谋次长、军令总长、军令次长为主官主持指导日常工作,陆军大臣和海军大臣只是名义上的大本营主官。下设侍从武官、军事内务局、兵站总监部、运输通信部、野战监督部、野战卫生部和管理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加设参谋室、情报室。此外规定,侍从武官随从天皇参加大本营。大本营中不包含内阁总理大臣、外务大臣等政府文官(小矶内阁时期,首相曾例外地成为大本营的成员)。

战争期间,大本营通过发布以下命令来指导陆海军的战略行动:

“大命”——大本营命令;

“大陆命”——大本营陆军部命令;

“大陆指”——大本营参谋总长指示;

“大海令”——大本营海军部命令;

“大海指”——大本营军令总长的指示。

抗战胜利73年 不能忘记的战争罪魁:日军战时大本营

1937年12月1日,日本大本营陆军部下达《大陆命第八号命令》:“华中方面军司令官须与海军协同,攻占敌国首都南京。”

抗战胜利73年 不能忘记的战争罪魁:日军战时大本营

1941年12月8日日本发表“大海命”,宣布向美国海军发动进攻,挑起太平洋战争。

大本营定期举行相关会议,讨论决定大本营有关重要议题及具体业务:

“大本营会议”:“大本营会议”由天皇、参谋总长和次长、军令部总长和次长、参谋本部第一部长(负责作战事务)和作战课长、军令部第一部长和作战课长组成;陆军大臣和海军大臣列席会议,但没有发言权。此外,在讨论与军政有关的议案时,陆军省和海军省两位次官参加。根据议案情况,大本营会议在参谋部或军令部召开,或者在召开御前会议以及特别必要时,在皇宫内进行(亦称“大本营御前会议”)。

抗战胜利73年 不能忘记的战争罪魁:日军战时大本营

天皇裕仁主持大本营御前会议

“大本营参谋会议”:由两统帅部次长以下人员,主要是负责作战的部、科长组成,根据议案情况陆海军省次官、必要的陆海军参谋、大臣随员参加会议,协调解决一些具体参谋业务。

“大本营政府联席会议”:由于首相未参加大本营,为协调国务和军务即政略与战略的关系,统一大本营与政府间联系,在大本营设立后,又成立了大本营与政府的协议机构——大本营政府联席会议(又称联络会议)。

联系会议组成人员,政府方面为首相和陆、海、外三相,大本营方面为两统帅部总长和副总长,内阁书记长及陆海军省两军务局长以干事的身份出席。大本营政府联席会议可以说是日本的战争指导机构,是政略和战略的统一体。1944年7月联席会议改名为“最高战争指导会议”,其活动方法也作了些调整。

抗战胜利73年 不能忘记的战争罪魁:日军战时大本营

1941年,日军大本营陆军部、陆军省、参谋本部入驻这里。日本投降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这里审判日本甲级战犯。

1944年7月,塞班岛战役后,本土决战迫在眉睫。东条英机内阁在最后的内阁会议上决定将皇居、大本营及其他重要政府机构转移到远离海岸的长野市松代町的地下掩体中,称为“松代大本营”,企图作困兽犹斗。松代大本营1944年11月正式开工,长野市3座山下挖的壕沟为大本营核心,历时9个月修建了10公里,还没有全部完工,战争就结束了。

抗战胜利73年 不能忘记的战争罪魁:日军战时大本营

“松代大本营”遗址

1945年9月2日,日本投降签字仪式在东京湾美军战列舰密苏里号举行。日军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大将做为大本营代表,与天皇和内阁的代表重光葵外相在投降书上签字。

日本参加投降签字代表团共11人,除了重光葵(前排左)和梅津美治郎(前排右),还有外务省代表3人,大本营陆军参谋3人、海军参谋3人。日本陆海军的争斗真是坚持到最后——又打个平手。

抗战胜利73年 不能忘记的战争罪魁:日军战时大本营

抗战胜利73年 不能忘记的战争罪魁:日军战时大本营

梅津美治郎大将做为日军大本营代表在投降书上签字。

根据同盟国最高司令官的指令,日本大本营于9月12日解散。参谋部、军令部也于10月15日撤销。日本发动和进行侵略战争的最高统帅部终于走到了终点。战争期间的大本营成员,多数作为战犯受到惩处。

责任编辑:李德全 CM034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