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新闻 军情参考 军事图片

红军走过的那片草地 15年后又发生了一场情报战

2018-09-14 10:21:27
A+ A-

在草原最美的季节怀念你

——草地情报站传奇人物剪影

在中国的西南地区,有一处风光旖旎、古老神奇的高原秘境——川西北大草原,她还有一个靓丽的名称——若尔盖湿地。这片草原属于中国最美的高寒湿地,当地居民以安多藏族为主,语言习俗独特,民风淳朴。解放初期,除茶马古道上的行商以外,这一带少有外界旅行者进入。

宁静的若尔盖草原风光旖旎。

宁静的若尔盖草原风光旖旎。

天气晴朗的时候,碧空祥云点缀,宁静的草原花繁草盛,和风在花海漾起阵阵涟漪。然而,将这样一片美丽祥和的图景投入历史的长河中,我们能够倾听到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故事。

就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川西北大草原15年后,一支来自特殊机构的队伍悄然潜入这片草原。此后4年多的日日夜夜,他们的足迹踏遍川、甘、青3省,走过四川境内的松潘、阿坝、若尔盖、红原、壤塘,青海境内的班玛、久治、果洛以及甘肃境内的玛曲、碌曲、迭部、临潭、夏河等地。他们用平凡却壮烈的业绩,谱写了共产党员在草地建政初期感人的传奇经历,展现出了共产党员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

这个特殊的机构,因为当时特殊任务的要求和时光的倏然流逝,已鲜为人知。然而,细数这片草原上涌现出的一座座丰碑,他们的名字可以被时光剥蚀,但是他们的功绩将永远被祖国铭记。

这便是川西军区草地情报站,这些特殊的人员是继红军之后,首次进入川西北大草原的由共产党领导的情报组织,他们在隐蔽战线从事地下工作,被当地僧俗百姓称为“扎西仓”。

草地情报站战士。(若尔盖县史志办收藏)

草地情报站战士。(若尔盖县史志办收藏)

1949年,新中国刚刚成立之时,以西北残匪马良为首的一批国民党军官、特务相继潜入草原。黑水解放后,台湾空降潜伏特务便将在川西北活动的基地由黑水转移到草地。这些反动分子拼凑起数千喽啰,四处兴风作浪,肆意污蔑新生的共产党政权,梦想“反攻大陆”,利用各种手段在百姓中散布谣言、制造混乱。正是这撮号称“陆上台湾”的反动分子,成了新中国的肘腋之患。

为了歼捕漏网的反动分子,净化川西北大草原,1951年川西军区筹备组建了草地情报站,全称“川西北军区草地情报站”。

基于川西北大草原的独特人文现状,情报人员主要由智勇双全、通晓藏汉双语的汉族和回族组成,大家以做生意为掩护,对外称“川西利民皮药庄松潘采购站”。“采购站”兵强马壮,为解放军进军草原、解放川西北打前站。

情报站全体成员以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机智果断、真诚守信的工作作风深得草原僧俗百姓的赞赏,张庆余(甲扎西)、杨伯安(奇科)、程光祖等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人物。

张庆余

草地情报站副站长张庆余化妆照(若尔盖县史志办收藏)

草地情报站副站长张庆余化妆照(若尔盖县史志办收藏)

张庆余是汉族人,为了方便开展工作化名扎西,草地僧俗百姓称其为甲扎西、张大爷,他是草地情报站卓越的代表人物。

“甲”在藏语中为“汉族”之意。甲扎西(张庆余)在草原当地群众中极具传奇色彩,至今上了年纪的草原人均称其为“甲扎西”“张大爷”,以至于将张庆余所在的“采购站”经商队称为“扎西仓”。张庆余同志因侦察、剿匪英雄事迹显著,曾被川西军区第六十军授予特等功臣称号,受到贺龙司令员的亲切接见。

情报工作结束、草原解放后,张庆余便留在若尔盖草原工作,并将一家人带在身边,视草原为自己的第二故乡。后来,因工作需要组织调他到州级单位、省级单位工作,他依然将两个女儿、一个儿子留在阿坝州内,从来没有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利或影响力为子女调动工作。

20世纪90年代,两个女儿所在的企业单位均不景气,大女儿下岗,但说到父亲,说到对第二故乡的那份情怀,她们依然充满了眷恋。儿子张康文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取大学,毕业后成为阿坝电力系统的精英骨干,为岷江电力和阿坝州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子女们的成长足迹印证着甲扎西(张庆余)那一代人的人生价值取向,那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服从组织安排,哪里需要到那里去”的精神,至今依旧散发着令人尊敬的光芒,值得一代代人学习。

杨伯安

草地情报站杨伯安化妆照。

草地情报站杨伯安化妆照。

杨伯安,化名奇科,家里殷实的祖业在重庆大轰炸中毁于一旦。重庆解放后,学成毕业、擅长测绘的他毅然入伍参军。后来,他在前往朝鲜抗美援朝的车上被临时调走,编入草地情报站,进入雪山草地开展地下工作。

杨伯安文武双全,胆识超人,适应能力极强,在草原活动时常常一人一马独来独往,是情报站有名的“智囊星”。

草原解放后,杨伯安为建设新草原付出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毕生精力。解放初期,川西北大草原没有一家工矿企。20世纪60-70年代,在党组织的安排下,杨伯安挑起了组建草原厂矿企业的重任。若尔盖县的甲秀煤矿、独峰煤矿、铁部水泥厂等等厂矿的组建,无不凝聚着共产党员杨伯安的汗水和心血!

杨伯安进草原工作时已在成都成家,母亲年老体弱,为了全身心投入工作,他将妻子留在成都照顾年老的母亲和幼小的子女。妻子以柔弱的肩膀,独自承担着照顾老人、抚养子女的全部家务,全力支持丈夫在遥远的草地安心工作。

20世纪80年代初期,杨伯安光荣退休,终于回到成都与家人团聚,可妻子也已经年过半百。年轻时妻子为了丈夫的事业放弃了参加工作的机会,到了退休年龄没有养老金。杨伯安退休时的工资也只有200多元,一直持续了20年。

2013年,若尔盖迎来建县60周年,若尔盖县史志办工作人员前往成都看望老革命杨伯安。恰逢那天是他83岁的生日,杨伯安虽然年老体衰、双目视力减退,但老伴始终相伴左右,新搬入了儿子特地按揭购置的电梯楼房。

程光祖

草地情报站成员程光祖。

草地情报站成员程光祖。

川西军区草地情报站成员自成都到达松潘后,为了工作需要,经过精心挑选和严格考察,在当地发展了数名少数民族成员:米吉成(回族)、马伯勤(回族)、马光鉴(回族)、程光祖(回族)、泽旺措(女,藏族)等,这些当地优秀的少数民族成员,最大的优势就是机智勇敢,精通藏汉双语,熟悉当地情况和习俗,为情报站开展工作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程光祖便是其中之一。

程光祖是回族人,1951年初夏情报站进驻松潘,租用了程光祖家的祖屋挂牌“川西利民皮药庄松潘采购站”开展工作,并将19岁的程光祖发展为情报站工作人员。程光祖热情机警,通晓藏汉双语,熟悉草原民情,不久便随情报站进入草原开展工作。解放后定居若尔盖县郎木寺,后来成为若尔盖县一名普通的牧民。遗憾的是,他的子女因为当时的条件,都没有接受到较好的教育,但他们一家始终都是乐善好施的劳动者。

红军走过的那片草地 15年后又发生了一场情报战

当年的情报站成员以草原富商的角色做掩护,钻密林、走草地、渡黄河,历经千辛万苦,配合人民政府、解放军,为净化川西北大草地和当地的解放事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许多人因此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草原解放后,情报站成员听党指挥,服从组织安排,绝大多数成员扎根当地,投身建设新草原的征程中……

今年适逢草原民主改革60年,改革开放40年,在草原莺飞草长、鸟语花香的最美季节,让我们以回顾历史的方式怀念他们,更加珍惜今天的拥有。

张庆余、杨伯安、程光祖等等,他们身上闪烁着建国初期一代人的报国情怀和牺牲精神,是我们仰望的前辈,他们是今天幸福生活的开创者、耕耘者,是我们今天幸福生活的奠基者!

今天,让我们向草原情报站的前辈们致敬!

(作者:蒋桂花)

作者简介

作者蒋桂花,中共党员,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人,曾任若尔盖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若尔盖县史志办主任,雪山草地党史资深研究者、阿坝长征干部学院特聘教师。

责任编辑:傅鑫 CM033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